【大紀元9月18日報導】創造力教育打造馬祖亮麗風采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八日電)位於馬祖北竿鄉的後沃村,和馬祖各地村落一樣,人口遷出後,房屋傾頹斑駁,成為村莊風貌的敗筆;在台灣大學師生與當地居民共同努力,用馬祖特有的文化器物點綴裝飾,讓後沃村再現古樸風華。
「澳」的福州話是「沃」,是「村莊」的意思,後沃是北竿島位置最東邊的村落,如果從極西點的白沙村算起,後沃是「最後方的村澳」,面海的後沃,旁有大沃山阻隔東北季風,是漁民最佳的避風港,因而形成後沃這個背山面海的漁村聚落。
政府播遷來台後,將村莊名登記為「後澳」,然而直到現在,當地居民仍慣稱這個已有一、二百年歷史的小漁村為「後沃」。
後沃村長王珠英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民國六、七十年間的人口鼎盛時期,這個小小村莊的人口曾達到六百人的規模,因時代變遷以及人口外移,後沃以打漁維生的居民已經很少,居民目前多為公、教人員,現居人口也只有十多戶,僅有五十人左右,是個迷你的小村莊。
王珠英說,隨著居民遷出,村莊裡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傾圮的不在少數,台大團隊因參與教育部創造力學養計畫,選定後沃村,和社區居民合作,展開一連串社區綠美化工作。
「後沃綠油油」是台大團隊與村民一起綠美化社區空間的活動主題,今年在植樹節時,村民們「應景」添購許多盆栽,台大團隊趁機提出想法,讓盆栽除了綠美化社區的功效外,藉著不同的擺設方式,營造出獨特的景色。
例如,台大同學發揮巧思,將桃紅色的花卉種在土褐色的竹節中,再將竹節盆栽掛在家戶的外牆上,為原
本單調的外牆顏色,增添活潑色彩。
過去家家戶戶牆外都有露出的電線、電話線,台大團隊協助居民,用竹子將這些「破壞美感」的電線包起來,學生們也從村民家中,找出廢棄的大酒甕、石磨以及各種代表馬祖傳統文化的器物,清洗重整後,成為村裝造景擺設的一部份,台大學生把居民眼中的廢棄物,變成美麗的擺設,讓村莊整體畫面更協調,重現「閩東式」建築的古樸美感。
後沃村面臨北竿機場的一處空地,過去是村民養豬、堆肥的地方,多年前空地重整,增設涼亭,將這塊空地改建成海濱公園,每到夏季,公園旁的綠地開滿一片黃色的月見草,但去年除草工人協助居民清除雜草時,卻把象徵後沃植物的月見草,當作雜草清除了。
台大團隊為重現夏天海濱公園的月見草花景,和後沃村民一起從海邊移植月見草,重新種在海濱公園旁的綠地上,今年夏天的腳步才剛接近,海濱公園旁已可看見一朵朵隨著海風搖曳的黃色月見草花。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可強說,不同於其他參與教育部創造力學養計畫的學生,台大因為沒有建築系,這群和後沃村民一同打造後沃風情的學生,都只是選修「初等環境設計」的學生。
劉可強說,儘管外系學生在繪圖、製作模型方面,不如建築科系學生專業,但這群參與後沃村綠美化的學生們,卻有著無窮的創意與巧思,透過「參與式」教育的實作課程,讓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學創意,而是真正學習到創意在生活上的應用,後沃村給台大學生上了最精彩的一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