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稅負制或有缺點 但卻是改革起步
【大紀元9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十七日電)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曾巨威表示,台灣推出最低稅負制,這個政策或許有缺點,也談不上是根本性的稅改,但他認為,站在未來的角度觀察,卻是一種突破改革障礙決心,以及發動改革的起步。
曾巨威今天出席由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稅制改革的公與義」研討會,他表示,稅制改革一路走來,從民眾的觀點來看,稅改顯然並不十分符合社會期待,他重視的是,改革之路走得如此辛苦,為何還做不出好的成績,他擔心若不能在社會上盡快形成某部分共識,稅改的明天仍是很辛苦。
在談稅改之前,曾巨威認為要先分清,政府收支惡化到底是因為景氣問題還是制度結構性造成,他認為,有許多參與決策的官員持只要景氣好轉,收支差距就會縮小的期待,這個想法不能說是錯,但這個只是部分答案。
曾巨威指出,根據「稅收所得彈性」研究,從1964年至2001年間,稅收所得彈性係數每下愈況,以1991年至2001年期間,名目稅收彈性係數更低至 0.524,代表稅收未能隨國民所得同步成長。
從此可見,財政問題並非僅是景氣循環造成,結構性與制度性因素才是真正關鍵,如果沒有合理的稅制改革,就沒有根本解決財政失衡問題的可能。
但每當政府要進行稅制改革,曾巨威表示,政府除擔心對經濟或產業發展造成衝擊與影響,還要考慮被加稅的對象無法接受的反應,例如最低稅負制在這次決策過程中,政府與企業界對稅率各持已見的意見陳述。
他認為,經濟發展當然是最主要目標,但如果因長期稅制不公平、設計不良,導致財政快垮了,那企業界還能從這個制度中得到多大力量支持?現在應不要再去爭論最低稅負制,是否會造成產業衝擊,企業界也應想一想,目前稅制對國家財政造成多大壓力。
曾巨威強調,他知道最低稅負制或許有缺點,也不是根本性的稅改,但若站在「稅制的明天」角度觀察,找到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共識,即使只是一個小步或局部改革,但都能讓社會對稅改重新尋回信心,這是一種突破改革障礙的決心,一個發動改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