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國際貨幣基金 台灣另闢舞台經濟現活力
【大紀元9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台北十四日電)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也陸續退出聯合國週邊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會員。台灣這些年曾尋求重新成為上述兩大機構會員,雖經幾次努力未能如願,但身為亞洲開發銀行和中美洲銀行會員國,台灣仍積極活躍國際舞台,以經濟實力提升國際能見度與地位。
國際貨幣基金於西元1946年成立,當初只有29個會員國,原本中華民國也是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退出聯合國後不久,西元1980年國際貨幣基金準備讓中國大陸入會並取代中華民國,當時台灣政府發表聲明抗議,並宣布退出國際貨幣基金。
隨著時空轉移,這幾年雖礙於政治因素,中國大陸干預台灣重回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但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會尋求各種公開的國際場合,宣揚台灣的經濟金融實力,表達期盼成為會員的心聲。
當初台灣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包括財政部、中央銀行與外交部密切聯繫,還擬定說帖期盼趁此時機,爭取重新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會員。
當台灣積極申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也預期將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會員時,就向國際貨幣基金說明,貿易和國際貨幣、匯兌、支付秩序密不可分,希望國際貨幣基金能接納台灣入會,因為以台灣經濟實力、中小企業發展經驗等,應有資格入會。
雖然歷經幾次爭取未能如願,但台灣政府相關單位還是會透過各種國際場合,表達台灣想要入會的立場。
由於台灣不是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會員,每年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舉辦的年會,台灣不能出席,但中國信託曾在國際貨幣基金暨世界銀行年會之外舉辦晚宴,邀請台灣的中央銀行總裁出席,央行總裁都會藉機對與會人士,表達爭取入會的看法。
早年,當時的央行總裁謝森中赴美國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外會,就曾向與會的各國財經界領袖們說明,台灣經濟金融發展現況,及援助其他國家的事蹟。
這幾年,現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出席相同的晚宴時,也積極表達國際貨幣基金應該讓台灣成為會員國的立場。西元2002年9月,彭淮南在當時的晚宴上,不但宣揚台灣完成總統直選等民主政治上的成就,也說明台灣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進行金融改革的成果與決心,向與會的各國代表強調,台灣不應被國際機構排除在外。
彭淮南向各國財經界領袖說明,中華民國曾是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創始會員國,克盡國際責任,也一直和全球經濟金融體系密切互動,台灣沒有參與國際貨幣基金,顯示國際社會有違公平原則,希望與會代表能支持協助中華民國再參與這兩大機構。
雖然經過多年努力,在政治現實下,台灣尚無法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會員國。一位深諳國際經濟局勢的金融界人士指出,當初台灣能夠免於東南亞金融風暴危機,正因台灣有雄厚的外匯存底,但最好的情況,還是能在國際貨幣基金機制下運作,在通貨危機發生時,如果美元資產不足,若能國際貨幣基金協助下,將可充分解決資金流動等問題。
現階段台灣並非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在國際場合的能見度相對較低,但身為亞洲發展銀行、中美洲銀行會員國,經濟實力堅強的台灣,總是善盡國際社會成員責任的角色,從協助他國、出席相關國際場合,來提升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