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外傷性膝關節脫位

文/桃園國軍醫院骨科邱家昌醫師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1日訊】

定義

目前較廣泛的定義為膝關節三條或三條以上主要的韌帶斷裂時即稱為膝關節脫位。依脛骨相對於股骨的位置,將膝脫位分為前、後、內、外及旋轉型脫位,而大部份學者仍認為前脫位最常見,而旋轉型最少見。依是否合併有傷口,又可將脫位分為二大類,密閉式(closed)或開放性(open)脫位。開放性脫位意指有更多的軟組織受到傷害,其神經血管受傷的機會亦高,預後更不好。

發生率

膝關節脫位並不常見,Mayo clinic統計1911至1961年間的二百萬例住院病例中,僅有14例為膝關節脫位;但實際發生率應更高,因為膝關節脫位後大多會自行復位,甚至在急診室都不易發現(也可能因同時合併多處的外傷,使得膝脫位無法立即診斷或誤診)。今日,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膝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亦有增加的趨勢。

受傷機轉

完全性的膝脫位可發生在交通事故及運動傷害,當膝關節處在過度伸張300的狀況下,造成後側膝關節囊的破裂,進一步拉扯後十字韌帶。而膝關節過度伸展超過500時,將造成後十字韌帶及膕動脈的斷裂。

合併損傷

1.韌帶斷裂: 膝關節脫位不僅會傷及關節囊及半月板,膝關節相關的肌肉、肌腱均會被波及。
2.血管損傷: 膝關節脫位中膕動脈損傷的機會約為32%。
3.神經損傷: 造成脛神經及腓神經神經損傷的機會約25%。
4.骨折及撕裂性骨折(avulsion):嚴重的骨折性脫位,常需同時修補骨頭及軟組織的損傷。

臨床評估

膝脫位的病患也許因自發性復位,使得外觀並不明顯。但懷疑病患是膝脫位時,第一步便是神經血管的檢查,血管評估包括測足背動脈的脈搏、手指微血管的再充填時間是否延遲、皮膚外觀是否正常、是否出現下肢的腔室症候群症狀,神經學檢查包括檢測脛神經及腓總神經是否正常。

治療原則

血管損傷時會出現足背動脈摸不到或摶動較差、小腿發黑或蒼白、患肢溫度下降,治療以血管重建為主。當神經損傷時,大部分學者認為先觀察三個月,看神經功能是否自行恢復,若沒有恢復則再進行腓神經探查手術。治療膝脫位併韌帶損傷仍受爭議,以往許多醫學中心使用4-5個月的石膏固定,而最近二十年則建議使用石膏或護具固定1至2週,再實施手術。

急性膝脫位是使用關節鏡手術的禁忌,因為經由破裂的關節囊外漏之沖洗液,會造成嚴重腔室症侯群。所以大部分建議在受傷二週後進行關節鏡手術,來評估半月板的病變或進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建議避免使用加壓灌注系統)。

復健

儘早恢復膝關節的活動是復健的精神所在,一但發生膝關節僵硬就很難恢復正常的活動角度。一般建議在術後4-6週內進行肌力及膝關節活動的訓練,若術後4-6星期仍無法達到90度的彎曲時,建議在麻醉上進行徒手授動術及膝關節鏡疤痕切除手術。

結論

膝關節脫位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傷害,因其常常合併神經、血管的損傷,所以詳細且確實的神經、血管評估十分重要。在立即性的施實徒手復位後,要再次進行神經學的評估。當病患出現三條或三條以上的韌帶損傷時,意指有膝關節脫位的機會,唯有給予適當且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才可得到較好的預後。(//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