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牙非鬼牙 醫師:錯拔反易影響發展
【大紀元9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十日電)台灣民間習俗相信,若嬰兒一出生時即長出牙齒,是所謂不吉利的「鬼牙」,會吃垮父母,因此非拔掉不可;但醫師指出,新生兒牙是正常的乳牙提早萌發,拔除反而易造成缺牙、發言不標準等問題,甚至可能因不美觀而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蔡蔭玲,今天在中華牙科醫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一個新生兒牙的長期故事|病例報告」,希望破除國內「鬼牙」迷信,宣導新生兒牙不一定要拔除的正確觀念。
病例報告中的七歲女嬰,出生即長有一顆下顎門牙,七個月大時,因為牙齒割破舌頭,父母擔心引發其他問題,而要求醫師拔除,但蔡蔭玲選擇磨平尖銳的牙面,並進行根管治療,現在女嬰不但順利換掉乳牙,還換出一口美麗的恆齒。
蔡蔭玲表示,新生兒牙是指嬰兒一出生就長在口腔中的牙齒,發生率約在二千分之一至六千分之一,超過八成五都發生在下顎門齒上,但九成五都是正常的乳牙提早萌發,非但沒有拔除的必要,更不是不吉利的「鬼牙」象徵。
她指出,一旦拔掉新生兒牙,小朋友首先必須面對的困擾,便是得缺牙直到七、八歲,在恆齒未長出前的這段期間,不僅小朋友易因缺少門牙,而衍生發音不標準、「漏風」的問題,更因為外表上帶來的不美觀,可能成為同儕間的取笑對象,對於小朋友的生理及生理發展都是一大影響。
雖然新生兒牙可能引起刮傷嬰兒舌頭、餵母乳時引起母親不適等問題,但蔡蔭玲說,只要磨平尖銳的新生兒牙,再將切咬面以樹脂包蓋,其實就可以完全避免掉這些問題。
蔡蔭玲強調,有些人也會擔心,新生兒牙因太早長出、牙根不隱,容易動搖,可能引起嬰兒吸入或吞入的危險,但事實上,保存下來的新生兒牙,經過三、四個月的成長後,即十分穩固,國內外的學術研究及報告,也從來沒有聽過有發生類似情形,因此父母親及醫師,最好還是能盡量將新生兒牙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