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科技業應強化創新 再創經濟榮景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日報導】–「台灣產品競爭力」專題報導之一(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一日電)台灣科技產業靠著代工製造創造經濟奇蹟,面對新網路世代的經濟型態和獲利模式,佔台灣GDP非常重要的科技產業更需快速創新,才能符合國際趨勢,產官學界均認為,台灣科技產業必需不斷創新,維持領先,同時塑造市場需求,重新包裝行銷,才能再創經濟榮景。

台灣是全球代工重鎮,但製造業已步入微利時代,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營收,製造基地早已外移到中國,台灣一直以科學和技術見長,面對網路新時代和新經濟型態,要如何將科學和技術的基礎應用在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和品牌行銷),發揮更大效益,將主宰台灣未來經濟的榮枯。

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在今年四月舉行的「科技顧問會議」中表示,科技的研發與創新已經成為驅動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同時也大大影響國家未來整體競爭力。因此加強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與重視,建構技術前瞻運作機制,並且鏈結科技績效評估與預算分配系統,將科技研發的重要成果,廣泛的運用到各個領域,是下一階段國家發展奠定長遠根基的重要關鍵。

吳榮義更在今年八月「2005年產業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中提及,過去產業的思維只是停留在不斷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僅為產業的發展基礎,並非最後目標,如果繼續往降低成本的方向走,遲早會無利可圖。

他指出,台灣應該從「經營模式」來創新,從台灣現況環境及未來發展找出自己的經營模式。另外應強化跨業整合,利用台灣舉足輕重的IT產業能力,配合強調發展的服務業,整合IT產業與服務業,同樣的也可以整合汽車零組件、機械與IT產業,創造高附加價值。

國際知名創新政策專家,美國科學院技術創新與創業組主任威森勒 (Charles Wessner)在科技顧問會議中建議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著重在發展較佳的監測機制,來衡量政策目標與實現之間的落差,以及藉由夥伴關係強化產學合作連結機制,重視從大學移轉出科技、發展台灣與國際研發合作,並鼓勵大型合作機制,提供年輕教授以及博士後研究等學者相關研究誘因。

城邦集團董事長詹宏志說,台灣科技產業未來走向要掌握三方向–「製造管理」、「設計」、「品牌」。也就是台灣要利用豐富的製造經驗所獲得的KNOW HOW,以合作或投資的方式去管理中國的工廠;此外,台灣的設計研發非常有價值,而且不斷強化中,但必需與製造相結合,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台灣的另一個機會是必需善用非常發達的網際網路產業,台灣許多在網路上表現很好的企業要有勇氣搶攻中國市場。詹宏志發現,台灣的企業使用資本主義的手段不夠強烈,許多美國的企業併購中國的網站,例如易趣網、阿里巴巴等,為何併購這些網站的企業不是台灣的企業?這是台灣科技產業值得深思之處。

國立交通大學數位創意產業發展中心執行長施仁忠表示,台灣的科技產業有相當的基礎,也有很多創意人才,尤其新新人類的創意更是浩瀚無際,但是欠缺的是微笑曲線一端的「國際行銷」。

施仁忠指出,產品再好用,但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好壞也是惘然,台灣的科技產業應該從塑造消費者的需求著手,將有創意的商品經過適當的包裝,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才有成功的機會。例如這幾年宏碁 (acer)在世界舞台上逐漸打出名號,就是抓對了國際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雖然走品牌路線很辛苦,但卻是企業永續經營應走的路。

另外一個更有名的例子,迪斯耐集團早幾年利用傳統「花木蘭」的故事為背景,製作出符合國際市場口味的動畫,不但讓西方人大開眼界,迪斯耐也賺飽了荷包,這就是充分利用數位內容產業獲利的範例。台灣數位創意產業人才很多,若能抓對了國際市場的口味,配合國際行銷手法,再本土的台灣題材一樣能發光發熱,這也是台灣的數位創意產業未來要加把勁之處。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強調,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政府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將台灣成功轉型成創新導向,具備全球競爭力,持續經濟成長。政府未來除了積極強化國家創新系統,及早建構技術前瞻運作機制,並將整合科技績效評估與預算分配機制,誘發企業早期投入及提升創新研發的能量,以大幅提昇台灣的競爭力,讓台灣從「效率驅動」躍升為「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