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祖孫情》

畫家陳森森對父親的追憶
陳森森 圖 / 文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山珍海味,金屋銀屋,而是有個溫馨幸福的家。

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木造的公家宿舍,大雨時還得拿桶子接水,颱風時更怕整片屋瓦被掀走;但我卻有個快樂的童年,因為我擁有一位最慈祥的父親。也因為父親太和藹了,母親只好嚴厲一點,才能管教我們四個兄妹。

記得小時候,我與僅僅相差2歲的妹妹常常起爭執。每次妹妹向父親告狀,爸爸會假裝處罰我,其實打的是自己的大腿。每次只要爸爸上街,一定會帶回一小包好吃的花生糖或點心,來滿足我們幾個饞嘴。常聽同學講起他們的父親多嚴肅不可親近,我都會很訝異,因為我的父親連隔壁家的小孩都會來找他聊天玩耍,何況對自己的孩子。

50年代,台灣大部分家庭都很刻苦勤儉。當時《 四郎與真平》漫畫書很流行,但對我家而言還屬於奢侈品。有次爸爸帶我去姑媽家,路上買了一本漫畫給我。由于下雨,我小心翼翼地用衣服遮掩著,怕書被淋濕了。沒想到臨上火車時一不小心,漫畫書竟然掉到火車和月台間的鐵軌隙縫中去了。當時一本漫畫書對我而言比什麼都珍貴,不像現在的孩子們要什麼有什麼。父親看出了我的沮喪和懊惱,第二天居然悄悄地又買了一本給我,給我很大的驚喜。想到這裏,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父親一生體弱多病,多虧有堅強的母親在一旁細心照顧。很多人說父親能活過70歲是個奇蹟。

此次畫會聯展,我展出的油畫《祖孫情》,是我心中醞釀多年,一直想畫而一再拖延的作品。畫中場景來源於一張19年前的老照片,白髮蒼蒼的老父親正慈祥地望著懷抱中的小外孫。當時我的兒子才兩個月大,如今他已經讀大學一年級了。父親在幾年後癌症過逝,然而父親慈愛的影像早已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永遠不會磨滅。

幾年來我不斷地在創作上鞭策自己,要務實,要打好素描基礎 — 基本功,好好的把這幅《祖孫情》詮釋出來。因為這不僅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懷念,更希望對當今社會有所啟發。現代人對自己的子女疼愛有加,甚至過於溺愛,反倒害了子女;對老邁的父母卻疏於照顧,以為物質生活不缺就夠了,卻忽略了精神上的關心和言行舉止上的孝敬才是最重要的。俗語說﹕『父母的愛是無時無刻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卻像一陣風,偶爾想起。』我們要破除這種說法,即時孝順父母,莫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後悔晚矣!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