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溪:盡信書不如無書

張清溪 / 台大經濟系教授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7日訊】今天六月份的《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有一篇文章〈中國能源的災難:油盡燈枯〉(China’s Energy Woes: Running on Empty)分析中國的能源危機,提出很中肯的警告。但是文內有個問題論點,雖然不影響作者的結論,但依然讓人有「盡信書不無無書」的感覺。

作者(Philip Andrews-Speed)提到,過去兩年,中國能源需求每年增加速度(超過10%)高於GDP成長率(不到10%),使能源密度(即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亦即能源使用效率惡化,逆轉了過去二十年的能源效率之提升:文章中說中國在1980與1990年代,經濟年成長率(5%~10%)高於能源消耗年增率(5%~8%),能源密度平均每年以5%~6%速度下降,能源使用效率持續改善,云云。

推論中國在八十、九十年代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是建立在「中國統計數字正確」這個假設上。但這個假設是不存在的。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Rawski教授就曾質疑,在1997~2000年間,中國GDP累計成長了24.7%,但同一時期能源使用卻「負」成長了12.8%,完全違反常識判斷。Rawski根據能源消費,推論中國實際GDP成長率,在1998~1999各約在「正負」2%之間,也就是說,所謂的「七上八下」的成長率,最多只有成長2%,也可能是萎縮了2%。

中國統計資料有問題,已經閙成國際笑話。在它的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可以看到各省市經濟成長率皆高於全國成長率的矛盾。大紀元最近對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研室主任胡星斗的專訪,胡教授說:「現在的各種統計數字作假現象太嚴重了,所以很多事情是無法令人相信的。」「中國的現行制度必然造成:虛報浮誇、造假數字,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樣一種狀況。據很多人向我反應,他們那兒的數字是怎麼出來的,都是假的。甚麼產值、計劃生育的狀況、小學的入學率、農民的負擔、農民的收入、招商引資,等等數字,全都是假的,一些朋友或者當地的一些官員,都說:這是假的,都是編造出來的。」

進一步講,就算GDP是正確的,計算能源使用效率,也要在「生產出來的東西是有用的」這個前提上,而這個前提在中國也同樣有問題。楊小凱教授曾提到,改革開放之後的十幾年間(1980~93),存貨占GDP平均7%。正常情況下,當年存貨的增加最多不應超過GDP的3%,超過的就是明顯賣不出去的東西。以此計算,中國在那十幾年間,至少有四個百分點的GDP是生產出沒用的東西。這樣的能源使用效率,還有效率嗎?

中國還有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如當年SARS肆虐中國時,專家發現中國貧困地區的SARS死亡率比都市要低,迥異於其他國家。遇到這類問題,比較一致可解的辦法,就是懷疑資料的正確性,當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問題,才不致陷於困境而不能自拔。

《遠東經濟評論》這篇文章,算是「具有中國特色」資料的受害者。但如果不能體察到資料的問題,想要繼續追查「何以前期能源效率改善?後期惡化?」那就會自陷困境,繼續當錯誤資料的受害者。◇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勁松:胡錦濤訪俄,再度空手而還
中國能源:好消息和壞消息
中國將面臨煤炭供應不足問題
從優尼科收購案  看中國能源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