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六日電)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不缺席;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的靜思書軒和國際佛光會近年來都已發展國際化,而且由許多三十世代年輕人主導、肩負重任,其中不乏有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共同參與。
在新一期的「30雜誌」中特別企畫「非營利組織的競爭力」專題報導,介紹台灣非營利組織近年來已走向國際,實際參與國際救援活動。
台灣曾經是一個接受世界非政府組織援助的國家,非營利組織過去在台灣一般人心目中,僅止於做善事的刻板印象,但到了一九八零年代後,由於經濟起飛與政治開放,台灣社會也開始展現民間的活力與熱情,非營利組織以多元化的面貌相繼成立,關注更廣泛的普世議題。
如今台灣已擁有超過兩萬五千家的非營利機構,一九九零年代,台灣的非營利機構開始將視野拓展到國際上,關注並實際參與國際救援行動,這些救援行動需要大量具熱情、使命與體力的青年生力軍投入,無形中提供許多工作機會給年輕世代。
而這些加入非營利機構的年輕人也因為非營利組織國際化的腳步,得以隨團到世界各處去親身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從而獲得人生寶貴的機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說,「要培養國際觀,就到非營利組織來」。他強調,非營利組織並非是退休後才做的事,而應該是種職涯的選擇。
杜明翰提到,知識、專業和權力很重要,但更重要是創造力和自由的意志、自我察覺能力,這些在非營利組織中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培養,待在非營利組織幾年,對年輕人絕對是值得經歷的一條路。
國際佛光會這幾年來更是重視年輕人的熱情和活力,許多年輕的法師都已在全球佛光會中擔重任;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國際佛光會舉辦的「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更是吸引很多哈佛、柏克萊和耶魯等名校研究生,讓世界各地對佛學和服務有理想熱情的青年人能夠參與。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在國際所扮演的積極角色,讓聯合國也進一步將一個國家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情況,視為國家競爭力的表現。
在台灣,如慈濟基金會所成立的「靜思書軒」,更是全球靜思書軒的「訓練中心」,店中志工來自各行各業,寒暑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學子加入,讓這裡充滿朝氣。靜思書軒是慈濟近年來走出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的新方向,不強調宗教,反而加進三十世代的活動和創意。
這些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新典範,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扮演另一種更積極鮮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