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象徵-悉尼海港大橋

麝影/編譯 Jamesland/攝影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訊】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是世界最大的拱形鐵橋(但不是最長),它位於悉尼港口的最佳地點,這就使得悉尼海港大橋成為澳大利亞在世界上的象徵了。

悉尼海港大橋的總跨度長1149米,它的拱形高是503米。拱形離海平線最高點是134米,可通過船舶的寬度是49米。整個橋的全部鋼鐵架重是52,800噸,橋的拱形就佔了39,000噸。悉尼海港大橋的橋面寬49米,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寬的橋。




悉尼海港大橋的建成是為連接悉尼北岸與南岸,它有八條車道,兩條鐵路線,及一條人行與自行車道。

早在1815年,弗朗西斯‧格林韋就提出從南岸的海港至北岸修建一座橋。然而到1900年橋樑設計的建議才出籠,建橋的設想才算有了草圖。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作出了真正的計劃來。

從1912年起,布拉德菲爾德博士(J.J.J.C Bradfield)擔任了悉尼海港大橋及城市鐵路建造總工程師,由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熱情、工程技術和對整個工程的全面管理,這樣就把悉尼長久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真實,人們一直把視他為悉尼海港大橋之父。

橋樑總設計布拉德菲爾德博士與紐省公共工程部的官員共同商議設計,具體設計及重要架設工程是由承建者顧問-工程師弗里曼爵士(Sir Ralph Freeman)、福克斯爵士(Sir Douglas Fox)及合夥人與同事英鮑爾特(G.C Imbault)共同來負責。

建橋之初1922年,在世界範圍進行招標之後,新南威爾士政府從六家公司收到二十條建議,直到1924年3月24日才與英國多南郎公司(the English firm Dorman Long)和米德爾斯布勒公司(Co of Middlesbrough)簽訂了合同。

在工程總指揮下,承建者恩尼斯(Lawrence Ennis)在北岸米爾森斯角(Milsons Point)建起了兩處工程場地,把所用的鋼鐵都屯放在此(其中79%的鋼鐵是從英國進口的,21%來自澳洲本國)。

建橋的主要工程是先修建四座橋墩塔,橋墩深入海裡12.2米是由特殊的加固高級水泥灌成的六角形石基,由此來支掌著橋身的全部重量。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座主橋墩塔,高89米在水泥外表是花崗岩石,此花崗岩是新南威爾士Maruya地區出產的。當時大約有250澳洲、蘇格蘭和意大利石匠及他們的家屬臨時住在Maruya地區開採挖掘了這些花崗岩石。還特地建造了三艘船來運載18,000立方米已切割、加工並編了號的花崗岩石,從北邊300公里運至悉尼海港。

當大橋的橋堍與橋墩塔合攏後,就開始修建橋上的拱形。橋拱形是從兩岸向中間靠攏,修橋拱形時每邊都用了128條電纜來穩定。所用鋼材事先在車間做成形,然後用駁船把它們拖到港口的適當的位子上,再由兩台580噸的電力起重機把鋼材吊入位。

1930年8月20日是個大喜的日子,在晚上10點之前橋拱形成功地連接好後。橋樑的鋼板就懸掛在橋拱形的中間,這時搬走起重機,就從中間向兩邊修整橋面,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搞好了整個橋樑。當大橋工程接近尾聲時,到1932年1月21日那天才把最後的鉚釘打入大橋工程上,整個大橋用了大約600萬顆鉚釘。同年2月在大橋上作載重試驗,用了96輛蒸汽火車車頭壓在橋面的不同位子,大橋順利地通過這一載重試驗。

於1932年3月19日星期六正式為大橋剪綵,當時這裡成了一個巨大的場面,整個悉尼市中心及海港附近人山人海,預計有30萬-100萬人來到此地。紐省省長約翰‧蘭(John T. Lang)正式宣佈悉尼海港大橋開通。正準備時剪綵時,新警衛隊,輔助軍團的船長弗朗西斯‧格魯特(Francis De Groot)強先在官方剪綵帶之前,他用劍把綵帶砍斷。格魯特船長認為只有皇家成員才能為大橋剪綵(其實他並不是皇家成員),當時省長對此舉極不悅。事發之後一下引起了喧嘩,至那以後此事便成了澳洲民間的一個笑談了。

當大橋開通時,規定一匹馬及騎馬的人過橋費為3分澳元,一輛車為6分澳元。到了現在已不允許人騎馬了,但有專門的道讓人騎自行車及步行,此是免費的。汽車向南行過橋費是$3.30澳元,向北行不用付費。在1932年時年平均一天大約有1.1萬輛車從橋上通過,而到了今天平均每天大約有16萬輛車通過大橋。

澳洲本地人士風趣地給悉尼海港大橋取了一個暱稱叫 「衣架」,他們說橋的拱形象個衣架。悉尼海港大橋已建成73年了,在這73年的風風雨雨中它巍然屹立在悉尼海港上為連接悉尼南北兩岸發揮著它的作用。是因它的巍然屹立而成為澳大利亞在世界上的象徵。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悉尼房價居高不下 年輕人無望
中共「斬首行動」 陳用林夫婦不退縮
悉尼兩報童遭搶劫 當地青年不願送報
預告:章翠英等訴江案悉尼19日開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