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陸

人物風流 邵氏電影王國傳奇(中)

【大紀元8月18日訊】(續)拍傳統文化素材 有聲有色演繹倫理道德

“天一”的第一部作品是《立地成佛》,邵村人、高梨痕編劇,邵醉翁導演。影片講了一個無惡不作的軍閥,在其愛子被打死后,得老僧指點,遣妻妾,散錢財,削發為僧的故事。邵醉翁力圖以人的生、老、病、死和殺、盜、淫、妄、酒五戒為戲劇的核心,指點人生困惑。1925年10月22日,影片首映,針對當時追逐歐化時尚的社會風气,特別打出“本片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廣告語。

《立地成佛》之后是《女俠李飛飛》,影片以女俠李飛飛拯救一被誣不貞的弱女子為主要內容。這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片,“飛檐走壁之技,稗史野乘歷見不少,然終出傳聞未見目睹,今李飛飛片中眼見此項惊心動魄之絕技。”(該片廣告語)但其道德訴求仍是“專崇俠義貞節,一洗時下淫靡浮囂的惡習”。而接下來的第三部影片片名干脆就叫《忠孝節義》。

与這种文化、道德方面的傳統立場相适應,“天一”影片多取材自民間故事、坊間唱本、京劇劇目、古典小說,如《梁祝痛史》、《珍珠塔》、《花木蘭》、《白蛇傳》、《唐伯虎點秋香》、《五鼠鬧東京》、《狸貓換太子》等膾炙人口的影片,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的演繹和視覺表現。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后,國家存亡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天一”拍攝了《東北二女子》、《生机》、《飄零》、《掙扎》、《吉他》、《王先生》、《海葬》等還影片。此外1933年11月還發生“電影界鏟共會”搗毀藝華影片公司事件﹐實屬大快人心。

“天一”影片力倡道德、倫理,表現形式一直引領潮流。如《女俠李飛飛》帶出銀幕上一片刀光劍影;《梁祝痛史》、《珍珠塔》之類的稗史片引發了一場競爭激烈的古裝片熱潮;喜劇片《王先生》開創改編漫畫為電影的中國紀錄;1933年上映的《白金龍》開粵語片先河,其掀起的粵語片熱潮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初,奠定了香港電影業的基礎。

“天一”也曾率先開發電影的聲音和色彩。1930年10月29日,“天一”的有聲片与觀眾見面。這部名為《歌場春色》的影片,是中國本土攝制的第一部片上發聲影片。色彩方面,邵氏兄弟同樣走在前面。創業作《立地成佛》已經以彩色(染色) 相號召。1932年開始試拍五彩片,內容是游藝大會的一段節目,由明月歌舞社的王人美和黎莉莉演出。雖然由于器材的原因試驗不太成功,但這种不斷的追求和實踐已足以表現邵氏兄弟的遠見。

當年邵醉翁將傳統文化道德以視听娛樂表現出來﹐并在中華民族文化土壤里得其所哉。

黃梅調電影与新武俠片經典 萬人爭睹

20世紀50年代中,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在南洋的電影發行業務蒸蒸日上,而二哥邵囤人在香港的制片業務卻停滯不前。三兄弟商量后,邵逸夫到香港接管制片業務。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負責拍片,而邵囤人的邵氏父子公司只經營影劇院和影片發行。

當時,坐香港電影第一把交椅的是南洋商人陸運濤主持的電懋公司,邵囤人便是在“電懋”的壓力下萌生退意的。邵逸夫上任后,審時度勢,針對“電懋”以時裝片為主、且尚未大規模發展彩色片的現狀,發揮自己自“天一”以來大量拍攝古裝片的优勢,定位于主打大制作的彩色古裝片,并提出“邵氏出品,必屬佳片”。被他選來打頭陣的是李翰祥和其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

李翰祥有著很好的美學素養和古典文學功底,他在1956年拍攝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既創造了30万港元的票房收入,又贏得了亞洲影展的五項大獎。這是邵逸夫重用他的基礎。當然,這也是一個頗具風險的決定,因為此前香港影壇的几部黃梅調電影,除《貂蟬》外都反應一般。

邵逸夫給予李翰祥充分的信任和充裕的資金,使他能夠完全實現自己的美學构想。李翰祥也不負邵逸夫的期許,當《江山美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它那宏闊華麗、美侖美奐的影像,它那史詩式的風格,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該劇由被稱為“港台黃梅調第一功臣”的王純作曲。王純以黃梅戲唱腔為主體,糅合了江南小調和流行歌曲的元素,用單純的曲調創造了一种醇厚婉轉的意蘊,使得其中的一些唱段,如《扮皇帝》、《戲鳳》等流傳至今。

《江山美人》受到空前的歡迎,獲得了1959年度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從此黃梅調電影走紅港台20余年,其中”邵氏”作品有30余部,占港台黃梅調電影總產量的3/5,比較著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武則天》、《楊貴妃》、《三笑》等。邵氏的黃梅調電影不但成為黃梅調電影美學的塑型者,也直接定義了這個類型在電影史上的意義。其受歡迎程度還在電影史上留下不少笑談。据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灣上映的時候,一位老太太看了120遍。反串梁山伯的女影星凌波到台灣訪問,万人爭睹,人散之后,地上遺落了不少眼鏡、發卡、鞋子。

邵逸夫以黃梅調影片俘虜了女性的芳心后,又以新武俠片建立了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消費群體。新武俠片是相對興起于二三十年代的老武俠片而言,它与老武俠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真實的動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過去虛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謂特技。”“邵氏”新武俠片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和胡金銓。他們差不多在同一時代革新了武俠片,今天都被視為新派武俠片的宗師。

張徹新武俠片開山之作是《虎俠殲仇》,奠定其武俠片地位的是《獨臂刀》,而張徹自認為直到1968年的《金燕子》才真正建立了個人風格。張徹的影片被譽為“陽剛”武俠,其中鼓蕩著令人血脈賁張的豪情壯志,突顯的是男人的情誼和慘烈的結局。這种雄性的气息將男人們拉進了影院,《獨臂刀》成為“邵氏”第一部贏利超過百万的影片,也第一次令男影星的地位超過了女影星。

胡金銓雖然只拍攝了一部《大醉俠》,便因与邵逸夫意見不和而离開了邵氏公司,但是,這部描寫一個平素形如乞丐,關鍵時刻才露出大俠本色的另類大俠的影片卻被認為是“1965至1966年間新派武俠片中成績最美滿的一部”。將近40年后,2002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大醉俠》与金.凱利的《雨中曲》、黑澤明的《影武士》等在“舊片重放”環節放映。該環節是為回顧電影史上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片作而設立的,由此可見《大醉俠》在電影史上的經典地位。(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