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成了開了鍋的粥,群情激憤!

標籤:

【大紀元8月18日訊】8月12日下午週刊中心討論考評方案會議記錄

謝湘 (2005-08-15 17:11:32)

時間:8月12日下午

地點:報社四樓會議室

參加人員:謝湘、王勝春、杜湧濤、盧躍剛、鄧琮琮、李雪紅、武衛強、潘婷、趙飛鵬、徐虹、許革、姜蕾、季元宏、潘平、滕興才

謝湘:按照報社要求,本週內各部門要把大家對考核條例的意見徵求完畢。昨天下午參加了經營管理委員會會議,聽到一些以前未聽到的新消息,8月31 日作為分界線,編輯、記者都要由公司轉回報社;原先有公司負責的經營權也要交回報社。現在有很多的善後工作需要做,其中有一個,就是編輯記者回到報社,將按甚麼標準發薪。7月底,編委會就發了一份關於中青報采編人員績效考評辦法的討論稿,準備在下發以前,由編委會先討論一次,要求保密。我仔細地看了一下,從我瞭解和掌握的情況,提了8條意見……

盧:意見的核心是甚麼?

謝湘:比如署名的事情。條例規定一個人只能有一個筆名,我覺得沒有必要。比如考核標準問題。按團中央和ZXB的表揚標準,和我們週刊基本沒關係,那我們的好稿怎麼辦;版面分也不一樣,這種差異的問題。還有獎勵加分的標準問題。我看有些東西改了,新上網的考評辦法比過去的有些調整。那麼以現在公佈的條例為準徵求大家的意見。我們不是走形式,確實有必要把大家的意見集中、討論,並向上反映,我們有這個責任。同時,這個會也是開放的,不管是主編還是編輯、記者,都可以自由參加。我主要是聽大家講。

盧:我先說。以前開會太少,但這種會必須參加。我們看了方案以後討論過。我覺得這個方案不是一個技術性方案,給大家加多少分,版面甚麼級別,如何分配。嚴格講不是一個簡單明瞭的利益分配方案。剛才謝湘也講了,它是一個明確的辦報方針和價值取向,和過去是180度的轉型。這是極為明確的。它的要害是:鼓勵甚麼,反對甚麼。甚麼稿子是能得到重獎的,甚麼稿子是會得到貶斥的。我看了幾遍,有四個字——「輿論監督」是沒有出現的。最近很多部門說約稿子不好約了,記者也明確表示不打算寫了。

杜:大家可以看看周凱昨天的公共留言,已經不知怎麼寫稿了。

盧:這份文件完整地、系統地陳述了以李而亮為首的編委會的態度。總的來看,這篇東西是個大倒退。它基本上倒退到前毛時代,而不是毛後時代。毛本人關於中青報和人民日報是有比較的。他講過,人民日報死氣沉沉,不愛看。中青報活潑,思想活躍,是有可讀性的,是能得到讀者歡迎的。這是有案可查的。毛當時發言的語態,不是以黨的主席,而是以普通讀者提出的。(杜:胡耀邦也有論述)不說別人,就說毛,毛時代對媒體的管制,我們是見證人。我覺得這個東西對辦報方針,是對毛時代的反動,惶論其他。我們知道人民日報、經濟、光明,從未有過哪家報紙把是否獲得某級領導表揚且是以級別高低的表揚作為衡量記者的標準。從沒有過!他們心裏想也不敢說,因為太噁心。這樣的橫向比較,我們中青報也開了先河。黨報和機關報都沒有這樣明確地把領導表揚作為記者的行動指南和衡量標準。中青報此次編委會集體討論、獲得通過並在徵求意見的標準,開了中國新聞界的先河。你們在事後作了紀要。這是已經作為編委會會議討論過,而且作過原則性的紀要的。這裡面很清楚地告訴大家,徵求意見是形式上的,是程序的,是走過場的,標準是要強推的。我們不知他們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

不論徵求意見與否,這是一份已經公佈的標準,因此它已經是個醜聞。我把話說正在這裡,公佈出去會讓全天下笑掉大牙。有個問題必須回答:是不是周強、趙勇之前的歷屆團中央領導的都不是黨報和機關報?是不是李而亮之前的總編輯辦的都不是黨報和機關報?這份東西基本上否定了周、趙之前歷屆團中央對黨報和機關報的正確領導,基本否定了李而亮之前的歷界總編輯對報紙的領導和努力,基本否定了1951年之後中青報贏得新聞界尊重的努力和傳統。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我很好奇,這個如此重大根本性顛覆歷史的東西是如何出籠的,不知道如此敏感重大的東西編委會是如何討論的。我只看出,他們對中青報和中國新聞史的瞭解是張白紙。這已經是個文獻了,所有當事人都將被記錄在案,不論甚麼意見。

我們原來辦的是不是黨報?是不是機關報?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如果是,這個文件則意味著「不是」。如果不是,那麼是否按著這個文獻辦就「是」?

可以舉個例子。某稿子讀者強烈歡迎,ZXB又批評了,怎麼辦?讀者提名最好的將獎勵50分,而批評將懲罰300分。如何處理?如果是給個差,那麼我願意稱它為「差差方案」(杜:300減50,還剩250,這是個「差差方案」加「250方案」)如果是這樣,那麼還要加上一點,它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所有否定。改革開放以來,所有中國媒體都面臨轉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化,由官本位轉向讀者本位。那麼,將這點寫進方案意味著甚麼?我們編委會是準備辦個官本位的報紙,還是個讀者本位的報紙?它實際上已經回答了。那麼我們的同仁願不願意辦個官本位的報紙?辦個我們一直以來努力要打破的、唯上是從的、避免犯那麼多歷史錯誤的報紙?如果願意,需要拿出個理由。但我們沒有看到拿出任何理由。

李方辭職一事,袁夢德有個帖子,提到了回歸青年路線問題。 「青年角度」這個問題我們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討論過,而且是多元化的討論。當時結論也有荒唐的,比如採訪某件事,先看對方的年紀,35歲以下的不報導。這是個誤區。「青年路線」不僅是寫青年,同時還要寫青年關心的問題。後來中青報變革的核心是寫青年關心的問題。(杜:老徐說過:寫青年關心的社會問題,寫社會問題中的青年問題。為甚麼今天還要說?我們整個采通網上,從學謙在時,一直說政經大報,現在成了青年新聞。這是個甚麼風氣?實際上這是早已解決的問題。)

我現在最不能理解的不是文件本身,而是那麼多人堂而皇之坐在那裏,言之鑿鑿地讓這個文件出台。我們這個曾經那麼輝煌的偉大報紙,現在居然說一篇稿子是否好,是由團中央、各省部級、政治局委員的嘉獎來決定。如果按這個標準,賀延光應該得一萬分,因為他的「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照片是得到HJT 表揚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沒標準嗎?我們都是吃屎長大的嗎?不要有假設。不會有人吃屎的,想吃屎的人食之。眼睛朝上,一將功成萬骨枯!天底下沒有這個道理!這個世界是由很多先知構成的。不要以為一個先知就能搞定一切。

這個文件背後反應出中青報領導階層瀰漫的、有損良知的心態。這樣做,馬屁是拍不成的。因為馬屁拍得太笨。我們原來也研究如何做正面報導,如何按照新聞規律,符合人性的進行報導。這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是寫出來同行叫好,領導也會叫好的。那是聰明的拍馬屁。現在這個東西是想拍馬屁,但按照這樣拍不好。真替他們著急啊!拍不好是因為太赤裸裸,太笨。拍不好,寫出來又被天下人記錄之。光說李而亮是不夠的,整個編委會都沒過腦子。顯而易見,這份文件和他們的心態、價值觀、原來公開寫過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但據我的瞭解,沒有人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這份文件出台,不說毀了中青報一世英明吧,至少是讓我們臉上無光。

簡而言之,技術性問題沒必要討論。算法還挺複雜。討論技術問題沒有任何意義,而在於它主張甚麼,它反對甚麼。我再重複一遍五個否定:一否定毛澤東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新聞的新聞改革;二否定了歷屆團中央對中青報的正確領導,這個文件證明以往不是辦的機關報、黨報;三否定了歷屆的中青報領導班子;四否定了中青報人為贏得廣泛尊敬而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五否定了中青報人從80年代以來的讀者本位的價值追求。這樣的東西如果實行——我斷定它沒法實行 ——我敢說會天下大嘩。

鄧:我接著說兩句。這樣的體系,無法從技術層面討論。無論是原則,還是細則,都顛覆了一個媒體整體的價值底線和社會功能。監督、預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這是媒體與生俱來的社會職能。靠領導的不同級別的表揚,使記者成為滿足各級領導好惡的馬屁精,這樣的記者還是中青報的記者嗎?如果不這樣,就讓你在職業操作過程中受到處罰?這種原則性的顛覆是前提,其次才能說到技術層面。據我現在的瞭解,薪酬的總額不變,總的籃筐不變,而利益分配極大地向權力崗位傾斜,擠壓一線采編創造人員的利益,這是非常惡劣的。會使報社有決策資格的核心權力層,有意無意被贖買,認可這一體系,而使下面的人為幾個分值打得雞飛狗跳。它將導致如果你不認可這一價值原則,就無法生存。這不僅顛覆了中青報幾代人創立起來的價值理念,甚至顛覆了一個媒體應有的價值體系和在這個社會中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報社畢竟不是團中央的宣傳部,它有自己的社會功能。如果是宣傳部,可以由團中央領導來考核。對這一方案,不是修修改改的問題,而是徹底顛覆的問題。

杜:這個條例如果實施,無疑將對中國青年報傳統的徹底顛覆。它將徹底毒化中青報的空氣。從新聞的職業水準到新聞的職業道德,徹底被毒化。現在已經出現這種苗頭,看看現在采通上各部委的表揚信就知道了。走部委路線,,走上層路線,只為求得一份表揚,這裡有利益呀,這是執行這個條例的唯一後果。我不好揣摩制定這個條例的人的動機,但我覺得它的後果就是要瓦解、毒化中青報。此外,我不從政治上評價,我僅從經濟風險評價,這個條例,將使中青報快速死掉。讓讀者快速遠離我們。可我們知道,讀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中青報要這樣辦,很快會變成下一個光明日報。但是我們知道,光明日報是有中央財政扶持的。據我聽說,近幾年陸陸續續上面給了幾個億,包括新的辦公大樓。另外,光明日報集團的子報子刊要比我們成功得多。我們誰給錢?報紙辦砸了,讀者離開了我們,我們只有喝西北風。所以,此事事關報社每個人的利益,可以說是利益攸關。條例是否能夠通過,與每個人的責任相關。各位千萬不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跟每人的身家性命相關的,細節問題這裡壓根不值得討論。

我們前一段時間的兩個系列評論文章,網上罵成那樣,內部意見也很大,居然在編委會決議中說沒有任何負面意見,無恥到我不知道用甚麼詞來形容。有些人總以為他們是在代表黨,但事實上只有一己私利。差不多有十多天了,我都是夜裡三點多睡不著就起來,看著報社鶯歌燕舞,感歎:「商女不知亡國恨」。

李雪紅:我們討論具體層面的問題,但他們又說具體層面不用討論。我們都完不成任務。部門主任不能寫稿子,這不公正。

盧:我的感覺是他(李而亮)似乎完全沒在報紙呆過,而且似乎也沒在這個時代呆過,凌空而起發出了這個東西。這個社會在進步,而且不是封閉性的進步。一個農民可以和我們的總編輯同步地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信息。他幾乎沒有呼吸過,沒有吃過人間的飯,沒有享受過人間的痛苦和歡樂。黨內很多高官腦袋都比我們辦大報的人的腦袋清楚。我不知道趙勇他們知道了會怎麼看,我覺得會把他們嚇死。難道他會再寫封表揚信來?我估計不敢。因為只要一上來就會被套進去。

鄧:原則上是倒退。技術上是讓所有編采人員都成為小地主似的東算西算。那還是中青報嗎?

盧:是的。程序上也很有趣。想搞一個天王蓋地虎。告訴你,我們領導上原則上已經定了,大家去討價還價,而且還不許討價還價。

杜:期待任何事情不經討論就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一個人的意志成為編委會的意志,這是不能允許的。據我所知,為了設計新的薪酬方案,報社走訪了好多新聞單位,最終形成了一份文本。但和這個非常不一樣。這份文本實際上不是在調查的基礎上形成的。

武:比這個反動還是比這個進步?

杜:我們也沒看到。但據說比這個市場化。

李雪紅:原來好像是徐文新負責的。

謝湘:是的,原來不是這個。

鄧:現在這個就是要把你的價值觀牢牢和你的飯碗栓在一起。

杜:更高一點,還要和你的慾望拴在一起。

武:我來說兩句。我是一個年輕報人,但可能無法代表所有年輕人。我是01年到報社的。最開始在《時訊》。之所以到中青報,是因為在大學讀了四年的中青報。進報社這四年多,也是中青報大變革的幾年。尤其是今年。地震性的事件一個接一個。剛剛是李方的離去。我總覺得,一個報紙也罷,一個企業也罷,首先競爭的是產品,然後是人,再向上是文化,看你的文化是不是更先進的。但現在的感覺是,中青報越來越沒落。我們也經常討論:中青報應向何處去?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現在到了各種矛盾最激化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有所改變了,否則就會很危險。如果我們年輕人離開中青報,差不多也都能再找個不錯的工作。但我們不願意離開。我們對中青報的歷史不是很瞭解,對未來也迷茫。希望報社能夠出台得力的措施,挽留更多的人。我們已經倒退了,不如先停下來,看看再說。

這次的這個標準也看了,對週刊有甚麼影響,現在還不清楚。汽車週刊一個主編一個副主編兩個記者。按現在的規定,如果編輯不寫稿,報紙怎麼辦?其他週刊存在的問題,汽車週刊同樣也存在。希望報紙能夠出台一個比較現實的有指導意見的文件。

李雪紅:說說我們比較技術層面的討論。以下問題我們很不明確:

一、署名問題。軍事部門比其他都特殊。去軍隊採訪需要很多人協助,幫你聯繫人,打通關節。軍隊有個自上而下的宣傳系統,他們都有發稿任務,所以我們通常都要帶上他們的名字。這種情況如果在甚麼都要評分的情況下就很不好辦。軍隊的宣傳系統是有嚴格規定的,每年要在各級報紙上發多少稿子。原來我們是署名不開稿費。他們也不求稿費。如果完不成任務,就不能在這個位置干了。實際付出勞動的都是我們的記者。但現在這樣,均分均下來,不署名會麻煩,署了名記者的收入問題怎麼辦?

二、編輯如何考核。如何按那個標準,我們都完不成任務。而且還有個編輯寫稿按30%算的規定,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部門主任霸佔版面。不知別人如何,反正我們是沒有。請問,鄭琳同志霸佔版面了嗎?賀延光同志霸佔版面了嗎?堵力霸佔版面了嗎?這樣做是讓編輯非常傷心的。

三、表揚問題。姑且不說用各級官員來評價我們記者是否妥當,就算是,也輪不上我們。潘平說我們也可以照套。各大軍區表揚、總軍領導表揚加多少分等等。否則的話我們怎麼辦?團中央也不會表揚我們,省委各部門也不會表揚我們。一個普通記者去西藏寫稿子,自治區可以寫表揚信。但我們的記者在卡拉崑崙山呆幾個月也不會有人表揚。

杜:那你們就讓軍區表揚。(對創業)你們下一步可以申請要安排不同級別的大款表揚。(眾:對,資產5000萬以上加多少分……)

李雪紅:我還想說說版面編輯在自己版面寫稿的問題。要聞和新聞版都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我們週刊不一樣,我們就是編采合一。尤其是軍事部,根本不能指望地方記者幫忙。沒人投稿,投也不對路。我們也在大力發展。每次記者開會我們都要請大軍區所在地的記者吃飯,請他們寫稿子。但他們確實沒有積累,投稿也不到位。而且部隊為了各種原因希望接待軍事記者採訪,免得甚麼都從ABC講起。如果我們僅僅依靠部隊通訊員,質量肯定會下降。昨天總參一位領導還對我說,你們就是第二軍報。我們都非常累(一共三個人,編制上都是編輯),寫了還要用30%算,再和通訊員分,大概只能拿幾分。我想其它週刊也類似。如果非要這樣做,那我們以後就都換編輯,發趙飛鵬的稿子就讓潘婷當編輯,發我的稿子就讓趙飛鵬當編輯。

還有版面評價問題。現在的標準都是按稿子質量評,但我覺得還應該對無差錯有獎勵。這個問題檢校部門意見很大。因為完全無差錯很難,如果每出個錯都要扣那麼多分,那麼差錯要不要分ABC等?否則認真完了沒甚麼好處。我認真看,也無所謂,不認真看,也無所謂。

潘婷:我最奇怪的是這個分值是怎麼想的。不知別人是不是也是怎麼算都完不成任務。反正我們是都完不成。不知為甚麼要這麼定。

李雪紅:對,在既有職務又有職稱的情況下,應該怎麼算。比如說我,是按平均工作量的130%算,還是按那個職稱任務300分算?按我的理解,我們部門應該是700分,那無論如何都完不成。所以非常困惑。

謝湘:我的感覺週刊和新聞中心很不一樣。我們每個單位都非常小,兩三個人一個週刊。而且週刊中心好像是扒堆一樣,從汽車週刊到冰點週刊,從經營性週刊到辦報理念非常鮮明的週刊,跨度特別大;另外層級非常多,主任、副主任、主編、副主編、編輯、記者,太多了。咱們現在連小作坊的標準都沒達到,和個體戶差不多,主任沒法當管理者。如果主任、主編不能寫稿的話,版面怎麼弄?我們又沒有40多個記者給我們寫稿。這是很客觀的情況。

潘婷:還有一個情況,他們都覺得中青報的軍事報導好,但我們的報紙實際上是領導不喜歡官兵喜歡看。但按這個標準,就會變成領導喜歡官兵不喜歡。而且軍事報導對發行的影響很大,如果按這個標準,是否考慮過對發行的影響?

趙飛鵬:分值的分配導向非常明確。記者寫篇稿和編輯編個版分值是差不多的。我希望能分得更清楚點。

姜蕾:我想從技術操作層面說說。總則第七條,是按報社經營狀況浮動的。那我的理解是這樣,比如這個月300分能拿3000塊,但下個月500分可能只能拿 2000塊。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知道報社有沒有人能進行這樣的人力成本測算。我們以前都按事業成本測算,現在似乎是按企業測算,必須是很專業的人來做才行。另外,是按一個財年還是按財季測算呢?這個大家都很關心。如果不明確,會造成人心不穩。如果按這個方法,是不是需要把財務狀況進行公示,告訴大家為甚麼這個月一分是這麼多,下個月一分是那麼多?

還有編輯任務問題。當時我們都定成編輯,是因為考慮到記者的情況,想讓他們有個基本工資的保證。但現在即使我們每期都是A稿,助理記者都完不成任務,更別說還有責編寫稿只拿30%的規定。這樣根本不符合週刊采編合一的特色。我們畢竟不是新聞版。我們總共3個人作兩塊版。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且必須出去才能完成任務。雖說是吃喝玩樂,但也非常苦,因為不會有人陪,住宿標準也很低。而且版面評價也比新聞版面低。再完不成任務,可怎麼辦?

潘平:現在這個任務沒有現實意義,因為C等版面又沒有限制。

眾:但我們沒有那麼多版面,一個月也只有四期。

潘平:不是那樣的。雖然週刊版面評價看著比新聞版低,但實際可能還會高。

李雪紅:你沒明白。現在不是比新聞版面低的意思,而是我們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

潘平:現在不說任務的問題。這個以前討論我也提了。他們說這個不是重點,最開始不會考核的。

李雪紅:如果不考核任務量,如何算錢呢?

潘平:實際操作起來也不見得就比新聞版低。打個比方。謝湘,你是中心主任,但拿的不一定比杜湧濤高。

姜蕾:那個表揚和批評的規則我們看了都很絕望。因為這在我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最後我們都打算使勁兒宣傳紅色旅遊,使勁公關,然後讓各省的旅遊局發表揚來。(眾:現在紅色旅遊都不讓出省了!)

許革:我們都沒口,更不可能有表揚。(眾笑:剛才不是說安排個大款表揚的級別了嗎!)老闆也根本不理我們,不接受採訪。中青報在地方的影響基本沒有。

李雪紅:趙飛鵬參加一個海軍和地方的活動。軍隊都很認中青報,結果泰州地方領導數完了媒體都沒數上我們,理都不理我們。

姜蕾:還有廣告占版問題。對於週刊的性質,報社一直沒明確。當時報紙對我們說的是采編合一,同時承擔經營和發行任務。現在都不算了。我記得當時撤學習時,它的閱讀率已經到了週刊第三第四的位置。我覺得週刊是要養的,不能期望短期見效。這個我希望報社有個說法。旅遊至今沒有接口,我們非常著急。因為十一黃金周要到了,如果過了就要等新年,而且新年的宣傳費用肯定比十一宣傳費用要少。

謝湘:是。這個問題是要協調。原來經營是公司管的,現在要回報社了,應該有個新精神。

姜:對。當時是編輯、廣告、發行聯動的。但現在這個標準沒有體現。現在是連續五次占版後第六次才按C版計算。我們本來版就少,一個月就8塊版。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收入肯定受影響。新聞版可以說不接廣告,如果我們接就要影響收入的話,應該有個相應的政策。

李雪紅:還有一條,如果責編寫稿是中心主任指派的話,就按100%算。那我以後每次寫都讓主任簽字。

潘平:這個說法是針對前面新聞版設計的。不是給週刊開了口子的麼,主任知道就行嗎?

姜:還有一點。實習生問題。這雖然和我們沒有關係。但實習生有時對稿子的貢獻有多有少,難道都按70%算嗎?

許:我們記者對采寫按質量計分有意見。以前都是按字數計,現在不按了,那麼和人的好惡就很有關係,如果領導個人不喜歡,會不會就給降級?我們建議還是按字數算比較好。

第二,既然對所有稿件是按一個標準評,為甚麼版面評價的分值就不一樣?(潘:因為他們是兩個部門分,供稿和編輯中心)不,法治是最少的,他們每週三個版,白班和夜班一共兩個人分,至少也分1.5個,但我們平均只能分一個。關鍵是,考核稿子標準一樣,但版面的標準不一樣,就是說週刊編輯比新聞版編輯差很多?

季元宏:看了這個文件的感覺是,牴觸性很大。感覺像是惡霸地主給長工的條例。很難讓大家在和諧快樂的環境中,有創造性地工作。而很可能要投機鑽營,玩規則性遊戲,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想像的,很可怕的,也很可悲的。那會使我們在報風、發行、廣告、品牌、內部凝聚力、工作標準一系列環節上,都進入惡性循環。其實我們再怎麼發揮年輕人的積極性,也辦不到反黨反團中央的路子上去。所以,用各級領導表揚來引誘是很不可取的。以後每個月初一二十個省部級的表揚是不奇怪的,但結果就很可笑了。

我們報社前幾輪改革都不是因為報面上出現了反黨反社會主義反團中央這樣的東西,其本意都是要解決報紙經營急劇下滑的問題。所以這次對編輯部的考核也應該立足於有利於更多讀者的認同,更大的發行量,更好的品牌形象,更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本輪草案裡,現在就能想像出結果和我們所要的目標是相反的。編委會的人應該在職業價值觀上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換成編輯記者的。

其實就是按讀者標準、發行量為導向的,把報紙做好,上層領導依然是會抬轎子的。所以我們不要在一些小事上做偏了,做些唯上是從的事。這是對外。對內是不要過分苛求,不要把這些東西變成為任務的,投機取巧的,玩些文字遊戲的,要讓大家心裏舒服地高興地去幹自己樂於幹的事。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說要顛覆了,我看也行。先把自己的世界觀、職業價值觀擺正了,再來討論其他。先想好你究竟要辦一個甚麼樣的報紙。舉個具體的例子。現在新聞報導只有礦難是開了口子了,在每次報礦難的時候,估計是不會得到礦主和礦的上級領導的表揚,如果按這個標準,怎麼辦?再讓他的上級審查?

鄧琮琮: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媒體職能已經步履維艱了,現在還要主動放棄。太可笑了。

季元宏:誰都不是傻子。如果規則就往那個方向引導,大家都弄通了,一個月跟一個部委要十幾二十個表揚,那多可笑。如果一個部門的表揚跟著50萬的廣告,那我認為可以表揚。

眾:拿網上點擊看傳統紙媒是不對的,針對的人群就不對。週刊在網上也是頁面的最下方,而且過了出版期就找不到了。

謝湘:先這樣吧。如果有書面的也傳給我。(完)

戰鬥記錄之四(當天上午報社辦公會,大同、賀延與而亮的對話)

李大同:按照編委會安排,本部門對報社新的考核辦法做了討論,本部門委託我起草了對這次辦法的意見書,做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對而亮同志也做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希望而亮同志包涵。我們希望對這樣一份考核系統應該做認真公開的討論,必須大家心裏有一個目標,我們希望報社同仁對我們的意見發出評論,同意反對我們都歡迎,重新振作起本報批評和反批評的風氣。

李而亮:條例的徵求意見從工作程序上應該先由中心匯總交總編辦,當然我也不反對公開意見。但有些問題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是要考慮與版面調整以來的若干制度相銜接,不要就這個條例來考慮;二是要根據報社的實際情況,提建設性的意見。現在面臨一個最重大的情況是,黨組已經決定和公司的許多關係到8月31日為止,31日後經營權回到報社,原來在公司的人員與薪酬也回到報社。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很廣泛的討論,不是不歡迎批評,而是馬上面臨9月份的薪酬如何發放的問題。所以,大家都要有一個全局觀念。

賀延光:如果不進行充分討論,到年底發行上不去,誰承擔責任。現在全是對編輯記者的考核。去年到今年年初基本保持了40萬,如果明年按現在的辦法如果出現了問題怎麼辦?李而亮:該社黨組、編委會負的責任,我們從來不會迴避。

(轉自博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張偉國:盧躍剛使“蔣彥永模式”效應持續放大
【專欄】劉曉波:大記者把小官僚釘上歷史恥辱柱
劉曉波:新聞良知蔑視小官僚面孔
中國加強媒體控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