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二戰後逐步走向民主坎坷歷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永泰8月16日台北報導)台灣經歷了50 年的日本殖民,隨著二戰60年前的結束,世界格局的重組以及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發展成了今天的民主政體。

1945 年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手裡接受了台灣,結束了日本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由於當地很多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1947 年台灣爆發了228 事件,引發了全島台灣人和外省人之間的衝突,估計大約有1到2萬人因此喪生。

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周陽山表示,雖然國民黨以軍事鎮壓平息了這場騷亂,不過,這次事件卻成為了台灣人追求民主的開端。他說:“後面有幾股力量,當時殘留在台灣的一些日本浪人,第二方面,也有一些左派的力量,包括一些親共的勢力,在加上國民黨本身的腐化,造成了全島性的抗議行動。”

爭取民主里程碑

台灣人爭取民主的另一個里程碑是1979 年的高雄事件,又稱[美麗島事件],當時非國民黨的政治精英為了爭民主、自由、人權走上街頭,和國民黨派出的軍警發生了流血衝突,造成了近200 人受傷和多人被逮捕。民進黨立委賴清德指出,當時這些所謂的[黨外]人士,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動了相當多的台灣人民。他說:“我覺得有一群人非常勇敢,為了台灣的前途,民眾的權益,可以說是犧牲奉獻,我甚至想,未來中國大陸是否有辦法民主化,要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是否有這樣勇敢的人。

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周陽山指出,台灣前領導人蔣經國在去世的前1 年,也就是 1987 年宣告結束長達38 年的戒嚴,為台灣民主化拉開了序幕,他說:”他開放黨禁,報禁,推動自由化和民主化的改革,這個時間非常的快速,但是,很快的,蔣先生就過世了。”

本土化伴隨民主選舉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兩蔣時代正式結束,當時擔任副總統的李登輝接任總統,並立即展開了長達12 年的本土化程序,包括1991 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宣示中華民國治權只及於台澎金馬。1991年、1992年,最高民意機關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全面改選,1996 年台灣人民直接選舉總統,李登輝也成為台灣首任的民選總統。

民進黨立委賴清德認為,雖然前總統李登輝為台灣的民主化做了不少貢獻,但是,當時內外環境的壓力也是促使台灣走向民主化的主要原因。他說:“李登輝主政的時候,是相當關鍵的,我不認為他的關鍵、至少是我個人的看法,是他主動釋出,但是,他倒是比較被動的,願意去做一些民主的改革。”

公元2000 年,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擊敗了執政的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贏得台灣總統大選,政權和平轉移。陳水扁連任之後在2005 年推動了修憲,廢除國民大會,並且還計劃在2008 年卸任之前,完成制憲,希望在憲法上,切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聯繫。

民主發展有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雖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自由的政體,不過,由於本土勢力不斷的崛起,支持獨立的民眾也越來越多,台灣內部目前面臨了國家認同和統獨爭議的嚴重問題,朝野甚至出現了藍綠對決的情形。親民黨立委張顯耀認為,這樣的發展對台灣的民主相當不利。

張顯耀說:“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衝突已經嚴重傷害到台灣民主未來的價值,如果台灣不能建立一個一致性的史觀的話,和民主的基本遊戲規則的話,我個人來看,這對台灣民主發展是一個隱憂。

此外,儘管台灣和中國近年來不斷在經貿上加強關係,但是,政治上卻仍然處於敵對狀態,台灣和中國的緊張關係將如何發展,也成為了台灣未來政治走向的最大變數。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