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原:美「中」在軍購案的戰略角力
【大紀元8月15日訊】 國內朝野政黨近日來,對立法院是否召開臨時會,來審議「軍購案」一事爭議不休,最後決議「不開會」。日本於八月二日公布的2005年版「防衛白皮書」指出,台灣如不有效轉換戰力,2006年後,中共將取得軍事優勢。先前美國防部公布的「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也特別提及,兩岸軍力平衡已明顯向中共傾斜,但台灣的軍購特別預算仍卡在立法院。「軍購案」是我國防部依據敵情,做出的專業判斷和提議,目的就是充實國防裝備,避免兩岸軍力失衡。然而「軍購案」無法排入立法院議程討論,除了國內政治的紛爭原因外,背後也牽涉美國與中共雙方的戰略對抗。
美國台海政策,實與其全球戰略部署、亞太地緣政治演變有密切關係,但不論是面對台灣或是面對中共,基本上還是考量美國自身利益。隨著中共軍力迅速崛起,兩岸軍事有失衡趨勢,主張「維持現狀」的美國,為支援台灣軍備,希望台灣「軍購案」能早日定案。由於美國深知「台海戰爭」是美國最容易被捲入的戰爭,未來不論誰贏,對美國、中共、台灣甚至整個東北亞來說,都必須負出慘烈代價。因此,身為「海上強權」的美國,希望藉台灣與日本牽制「陸上強權」的中共,除不讓中共有武力犯台和成為「亞太霸主」機會,又能於台海對峙情況下獲得軍售利益,這就是美國當前亞太戰略目標之一。
對於台灣三項重大軍事採購案,從去年至今年審議為止,已遭立法院二十六次否決,不僅我國防部感到憂慮,美方也漸顯不耐。此由美國防部負責亞太事務的副次長勞樂斯,去年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批評,台灣若不再強化國防,會變成盟國負債;和今年一月上旬,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夏馨來台後,直赴立法院拜會王金平院長;二月中旬,美國防部前中國科長石明凱於報上發表,台灣過去軍事實力抵抗中共攻擊時間,可達數個月或幾個星期之久,但現在只剩幾天時間可以存活;五月下旬,美國三十三名眾議員,聯名致函國民黨主席連戰,要求其支持「軍購案」;六月初,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邀宴立法院國防立委;以及七月上旬,美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薛瑞褔,剛卸職不久,即到台北訪問,並拜會台灣在野黨連、宋兩位主席等舉動,從上述情形,均說明了美國對台灣「軍購案」的關切程度。
至於中共的兩岸政策,在去年從江澤民手中接下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後,已由胡錦濤全面主導。由於中共在「祖國統一」任務中,已順利解決了香港及澳門問題,因此「臺灣問題」就成為胡錦濤任內待完成的重大任務之一。中共對美國藉「台灣關係法」持續對台增加軍售,並加強「美日軍事同盟」及提升「美台日」三邊關係的作法,一直不滿,也認為這是台灣政府敢一再挑戰台海現狀的根本原因。因此今年三月中共制定「反分裂法」的舉動,以及七月中共解放軍少將朱成虎,於北京公開警告的「核武反擊美國」言論,都表明了中共「必要時武力解決台灣」和「不容美國介入台灣問題」的統一決心。也因為如此,對能提升台灣軍力的軍購案,當然是中共不樂見到的現象。
國內智庫「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曾出版專書提及,中共為阻斷美國對我軍售,會利用「軍購案」於立法院延宕未決情勢,在美國內大肆宣傳,醜化台灣不願自衛,想搭美國便車形象,激起美國民間對政府施加壓力,進而影響對台灣軍售的政策。同時,中共也會運用台灣內部所有反軍購力量,渲染軍購費用會排擠民生、經濟、社福等預算,擴大民間輿情反應,進而影響軍購案通過。其實近年來,中共以「和平崛起」大戰略,來「放眼全球、立足亞太、壓制台灣」作法,已發揮極大功效。此從美國防部七月十九日公布的中共軍力年度報告,除日本外,不見國際社會強烈的譴責;和七月二十六日「六方會談」在北京重開,北朝鮮代表表示北韓已準備好放棄核武;以及台灣內部「以和談代替軍購」的聲浪出現,種種跡象顯示,中共對全球、亞太和台灣的影響力已不可忽視。
總而言之,身處「全球霸權」和「區域霸權」對抗之間的台灣,應體認「國家可以百年無戰爭,不能一日無戰備」,「軍購案」不應受任何國家影響或朝野政黨只能在「零」、「總」之間做選擇。面對中共軍事威脅增加,台灣必須有足夠自衛能力,如果台灣朝野政黨能理性協商達成共識,將「軍購案」以「合理方式」、「合理價格」於國會通過,除能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及國防自主性外,對台灣民主成果和經濟發展的維繫,更是最大安全保障。
(作者現任台灣國防部副處長)
(本文為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政府或國防部意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