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角色遞嬗

子盈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8月14日訊】自民末清初布袋戲流傳至台灣以來,布袋戲文化所代表的一直是一般大眾、傳統農業生活經驗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呈現。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考量了農業休閒節令、傳統社會階層關係、文化價值傳承等因素所呈現出的布袋戲戲劇內容,反映出整個布袋戲文化表演在傳統社會中,扮演人與社會、人和宇宙之間的媒介,因此,布袋戲在農業社會中,是與傳統社會各個生活經驗以及各個生活領域是相連結的。故,傳統的布袋戲文化不只是娛樂,亦代表台灣本土的宗教信仰、文化價值,同時也是社會生活中富有傳承的文化的資產。

布袋戲發展過程中,面臨了日據時代政府以及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兩段威權政治時期,站在當局者的立場,台灣布袋戲可以成為一種國家機器意識型態中的傳播單位,並用來做為政府政策政令宣導的工具,使得屬於民間文化的布袋戲面臨種種壓抑與限制,布袋戲必須在政策與種種禁令與限制的夾縫中生存。然而,以布袋戲做為相對於菁英文化的中下階層文化,由於仍屬台灣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而使得布袋戲當面臨威權政府壓迫時,仍可以依其深厚的文化意涵,布袋戲的戲劇內容、演出形式、表演風格,依然是屬於來自傳統民間的文化風格,並沒有脫離做為台灣俗民文化的表演方式,扮演與主流當局之文化霸權對抗的力量。

有趣的是,在政治鬆綁後,布袋戲並未回復原本的表演形式,而是朝向商業性的方向發展。逐漸朝向大量累積資本的布袋戲戲班,在市場中呈現出大者恆大的趨勢,依循傳統方式演出的布袋戲戲班,則日漸趨於沒落,或者如同過去傳統台灣農業社會中的布袋戲形式,僅在地方上作為廟會活動中,做為請主出資演戲用以請願還願的對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演變結果,應是布袋戲發展與外部社會經濟結構互動的結果。

近二十年來台灣社會面臨強大的轉型,解嚴後由於台灣自由民主的政治開放風氣,以及台灣在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已將台灣早期傳統農業的社會型態中脫離並轉型為工業社會型態,而在近十多年來,台灣各項產業資本的高度集中與技術密集化,更確立了台灣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的社會型態。布袋戲在面臨外在台灣經濟社會的巨大轉變,為了因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存,開始累積大量資本以企業的方式經營布袋戲劇團,並將布袋戲表演以商品化的方式呈現。為此,布袋戲業者不但以影片或錄影帶形式表演布袋戲,更同時將布袋戲文化的製作流程以工業化的方式來展現。現今市場上三個主要的布袋戲劇團-「霹靂」、「天宇」、「金光」,大都已朝向此種資本化的方向發展。

另一項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是,2000年霹靂集團在標榜「好萊塢特效」之名下,利用資訊科技技術進行布袋戲的後製工作,並耗資上億進行布袋戲電影的製作-《聖石傳說》。配合現代商業的多角化經營手法與行銷方式,例如簽名會、布袋戲展覽、布袋戲迷聯誼活動⋯等等,讓布袋戲與與多種不同領域中的行業聯合進行產品行銷,布袋戲儼然成為一項文化商品,在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工業中進行行銷並販售,讓布袋戲的角色完全與傳統農業文化下的意義脫離,成為市場中成為具有交換價值的「商品」。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咱來做布袋戲尪仔DIY  明天宜蘭傳藝中心舉行
圖片新聞: 陳其邁參觀奧林匹克中心
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一):台灣的文化產業在哪裡?
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二):多角化的延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