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先進系統 追風計畫提昇颱風預報準確率
【大紀元8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三日電)台灣行政院國科會 3年來支持提昇颱風預報準備率的「追風計畫」,著實發揮不少功用,同時亦成為全球以偵察飛機觀測西北太平洋颱風的先驅研究團隊。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吳俊傑表示,追風計畫亦改進鄰近國家24到72小時颱風路徑預測準確度達 20%,大大減低民眾生命財產損失。
國科會表示,美國受颶風危害,近年來投入相當多的研究經費及人力研究颶風。每當有颶風在加勒比海活動或靠近美國本土時,隸屬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研究總署的國家颶風研究中心,便出動數架不同功能的研究專用飛機直接飛入颱風中及繞行颱風周圍進行觀測,並投擲「投落送」,以充份掌握颱風的整體結構及環境動態。
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對颶風的了解,同時亦顯示投落送資料可改進颶風路徑預測準確度達 30%。
不過在全球颱風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西北太平洋地區,卻沒有任何颱風偵察飛機的觀測資料。而颱風對台灣產生的重大威脅,有必要以科學研究來提昇預報準確率,因此結合學術界及政府單位,從2002年啟動追風計畫,成為全球以偵察飛機觀測西北太平洋颱風的先驅研究團隊。
主持追風計畫的吳俊傑指出,追風計畫是在颱風可能侵襲或影響台灣周邊時,一組大氣科學團隊搭乘漢翔公司的噴射機,裝載科學儀器,飛到颱風上方約13公里高空,釋放「投落送」 (大氣偵測探空儀)。
投落送被拋出機外時會張開拖曳傘,以每秒五公尺的速度緩降,量測大氣風場、溫度及濕度資料,並透過無線電及衛星通訊,立即將資訊傳送到飛機上、中央氣象局及世界各國氣象單位的電腦系統,以便即時分析颱風及電腦模式預測。
吳俊傑說,大氣(如颱風)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動力系統,任何初始誤差都可能對預測結果產生重大影響。而颱風是在觀測資料稀少的海洋上,很難以電腦模式準確預測颱風的未來動態。因此大氣科學家在過去數十年來已發展出衛星、雷達遙測、飛機觀測與投落送等先進觀測方法,並結合電腦模擬及預報系統,才能細窺颱風究竟。
至於每次藉投落送獲得資料,究竟氣象團隊是如何決定拋擲投落送?吳俊傑強調,這牽涉到相當新穎且重要的科學議題「策略性觀測」。雖然大氣是一個混沌系統,但仍可推知哪些位置的初始誤差較不穩定(稱為敏感區域),而這些敏感位置便是整個動力系統以及電腦模擬時的關鍵誤差來源。追風計畫的策略便是針對颱風周圍的敏感區域進行額外的重點觀測,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觀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