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黑暗依舊
事實上,淵明是智慧的,因為三年之後,只見劉裕玩盡了手段,不但得到了皇位的禪位詔,讓他名正言順的祭告天地即了皇帝位,立國號宋,還不忘背地裡賜毒酒悶死了當初禪位給他的目前已然無親無勢的晉恭帝。於是,東晉終被劉裕篡;而一直以來都爲貧困所苦的淵明,卻在文章的署名上起了變化,表明了自己在晉時名淵明,入宋後可能是因為見到劉宋的政治黑暗,欲有所「沉潛」而改名為「潛」了。
劉裕篡晉之後,對所有的人都有所震動,那是因為這是幾百年一次的改朝換代;而作為躬耕不仕的淵明,他歷經農事艱苦只爲守他心中的「善」,這樣卻還不能擁有衣食保證,如果這不是因為勤勞不夠才會導致家庭破敗跟飢寒交迫,那這又是爲了什麼呢?由於淵明不認為這與天道鬼神或因果報應有關,他只是在實踐中證明了他自己躬耕的善良行為未必得到好報,所以他在諸多的創作中常常會無奈又超然的感慨世上沒有知音跟正道,但另一方面又以士大夫的骨氣堅決的表示絕不怨天尤人吧!
至於淵明直接呼應於這場變革的,是他流傳下來最有名的詩作:「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桃花源詩並記﹚,由於(桃花源記﹚就如同一面光潔的鏡子,它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雖然在那裡生活的都是實際的凡人,但是卻被淵明締造了那麼美好的一片淨土。這樣人間天堂的理想,怎不令我們這世世代代的人,這些歷代俗世都免不了要在戰亂中浮沉茍延的人,個個都心生嚮往之呢?
「人生無根蔕,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相比於朝廷中宋主劉裕的子嗣自相殺戮又多次廢立的多生事端,亂世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淵明卻也走近人生的盡頭了;人生已然一甲子,說一個人老了之後窮又致病,好像也是常情,一來是淵明的身子骨在上次大病時已經損了些,再加上以酒為命的人一旦無酒,也就是病了。所以當他的好友顏延之這個人這次湊巧回鄕來看他時,就不禁留了兩萬錢要他好好照養身子,可歎淵明卻要他的兒子把錢全部都拿去酒家按日沽酒記帳去了。就如他所言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也難怪後人統計他的文章寫到「酒」字的頻率竟然達到四十處之多,將近他全部詩文的三分之一呀!
隔了一年﹙西元425年﹚,那個一直以來都像鐵人一般頂著陶家的翟氏去世了,陶家長大的兒子們個個外出流離也僅供糊口,又隔了一年﹙西元426年﹚五月,剛寫完(詠貧士七首詩)的淵明骨瘦如柴的躺在家裡,而剛剛上任江州刺史的劉宋名將譚道濟正好這時慕名前來看他,在一番話不投機之後,譚道濟就另外派人去給淵明送點肉跟糧來,可是因為淵明忌諱譚家子弟歷事晉、宋二朝還能春風得意著,所以淵明鄙棄其物「麾而去之」,在飢餓面前還是表現了錚錚的骨氣。而另一方面,當他還能走動的時候,曾經到潯陽里的巷裡討飯,不幸的是當年災荒,「討飯」變成淵明飢餒之下無可奈何的事呀!
隔年入秋﹙西元427年﹚,淵明寫下了一篇說明「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的絕筆(自祭文)之後,就在秋末窮病而死了;這一位當時並不出名,後世卻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心中理想的人物形象的人;這一位一生未曾有樂,但是他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放棄道德原則的人,終於在走過他貧病交加、卑微辛苦的63個年頭之後,一代詩人陶淵明就在元嘉四年悄悄的謝世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