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地方產業》挖溫泉 中油 找到第二春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傅潮標╱專題報導

臺灣第一口油井位於苗栗公館出磺坑,中油接收日人資產後,民國35年成立探採事業部進一步探勘油氣,但隨著開採油氣井不符經濟效益,探採事業部開始轉型,部份人力投入溫泉井鑽探工作,已成功鑽鑿11口溫泉井,為中油的探採事業開創另一片天空。

臺灣最主要的陸上油氣田如鐵砧山、出磺坑、錦水、永和山油氣田,都位在苗栗縣境內,中油接收日人石油事業後,在苗栗市中正路成立中油探採事業部,下設鑽探工程處,進一步探勘當地油氣資源,上千名員工中有超過半數是苗栗人。

探採事業部指出,民國35年接收日本在臺的油氣處理事業後,除將專煉出磺坑、錦水2個礦場原油的日本株氏會社台灣製油所改名為苗栗煉油廠外,在各地的鑽探也有所斬獲。48年錦水38號井加深鑽探成功、51年發現鐵砧山油氣田、87年成功鑽探白沙屯8號井,都鑽獲豐沛油氣。海域方面,72年在新竹外海長康構造鑽採多口井,也獲得大量油氣。

在鑽探工程處探油大隊人員努力下,目前在國內陸地上計鑽探57口油氣井,日產天然氣180萬至250萬立方公尺,其中出磺坑就有22口油氣井,日產90萬立方公尺天然氣。不過隨著國內探油越來越不符合經濟效益後,探油大隊部份人力已開始投入溫泉井鑽探工作。

中油探採事業部副執行長呂明達說,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聚合帶上,地質作用活躍,地表溫泉徵兆強烈,全台已發現的溫泉露頭多達百餘處。

隨著泡湯文化逐漸流行,各種打著溫泉飯店、旅館、住宅的商品也應運而生,業者對溫泉的取得也更為殷切。

呂明達說,傳統作法是利用地面天然湧出的溫泉露頭,再以人工接管引用;但具有天然湧出性質的溫泉露頭,往往位於深山河谷、交通不便之處,遊客並不容易接近,於是近年來,休閒旅館業者、營建業者紛紛斥資在自家營業場所鑽鑿深井,抽取地下溫水當溫泉使用。

部份鑽井業者見有利可圖,甚至從國外引進器材,專門幫業者挖溫泉井,但往往因不熟悉區域地質概況、勘定不當井位,無法鑽得具商業價值的地下溫水,或因缺乏地質資料,無法作最適當的井程設計,導致工程失敗,造成業者相關設備無法使用,損失慘重。

呂明達說,中油探採事業部從事油氣探勘數十年,打井是看家本領,並累積國內最完整的地面與井下地質資料,早在民國70年前後,就曾參與台灣地熱資源測勘與鑽探,所屬鑽井工程隊還受聘到日本協助鑽探地熱井,成為休閒旅館業者鑽鑿溫泉井最好的諮詢對象。

他說,中油探採事業部投入鑽鑿溫泉井以來,完成了民間委託的溫泉鑽探評估案20餘件、鑽鑿溫泉井11口,從89年第1口在桃園楊梅鑽鑿成功,這幾年陸續又在新竹尖石、臺中和平、臺東太麻里、桃園中壢與臺中東勢、新竹內灣、苗栗南庄等地鑽鑿10口井。

不過,挖溫泉可不是隨便擇地一挖就能如願,一定要進行溫泉潛能評估,才不會事倍功半,白忙一場。

中油探採事業部測勘處礦區評估組長魏聲焜說,地質師會先進行地質露頭勘查、破裂面量測、溫泉露頭調查與溫泉水採樣調查,了解地層蘊含溫泉的可能性。接著由地球物理師以地電阻法,綜合既有地質與測勘資料後,所勘定的井位勝算才會大,否則就要做白工了。

呂明達說,中油提供溫泉井的地質評估與鑽探技術,除可有效利用閒置探勘人力資源,增加營收外,並可降低民間業者投資風險,減少無謂損失,也算是間接回饋社會。

上山下海 使命必達

記者傅潮標╱專訪

「上山下海,只要有油氣儲存的構造,鑽探工程處一定設法,縱有萬難也要克服。」在中油探採事業部鑽探工程處服務逾20年的前處長林朝光,曾以這段話勉勵員工,激勵鑽探人員「使命必達」的豪情。

林朝光說,許多鑽探弟兄感嘆三百六十行為什麼偏偏幹上這一行,沒有年節,晝夜顛倒,忍受嚴寒酷熱是常事,一頓飯還要輪流吃,當人們在家裡打開開關就有天然氣可用,加油開車到處休閒旅遊,可曾想過天然氣、石油開採工作的艱難辛酸。

林朝光說,順鑽時還好過,遇到卡鑽、打撈就慘了,隊長面色凝重,鑽技員個個祈禱、拜土地公。

不過,鑽探工作辛苦歸辛苦,成就感也是外人所無法體會。

林朝光舉苗栗大湖栗林1號井為例,井深達4950公尺,相當於苗栗市到頭屋鄉的距離,因地層類似出磺坑構造,鑽井過程錯綜複雜,試油氣時更遭遇百般困境,最後全體工程隊員百折不撓逐一克服,仍順利完工。

林朝光說,鑽井技術人員除要鑽探國內油氣井外,還要遠赴海外工作,鑽探工程處曾十餘次派遣隊伍到日本,為當地的九州電力公司鑽探地熱井,享譽東瀛,也曾到韓國及菲律賓鑽探油氣井,足跡遍及呂宋、民答那峨兩大島。

林朝光形容那種整隊人力出征,要1年左右才能返鄉的情形,有如當年到南洋拓荒的先民。

儘管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已不符成本效益,但中油鑽探工作仍不停歇,並有不錯的斬獲,如去年5月、8月,中油在臺南鑽探官田1號井、2號井,證實地下斷層蘊藏3.53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產值高達約20億元,中油探採事業部副執行長呂明達認為,這是鼓舞探採人員繼續打拚的最大動力。

臺灣第一口油井 位在苗栗出磺坑

記者傅潮標╱專題報導

出磺坑礦區誕生臺灣第1口油井,礦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很早就被發現,中油內部文獻石油志記載,1817年(清嘉慶22年 ),現今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村民吳琳芳,曾在後龍溪岸邊的石縫間,發現有油跡滲出。

1861年,當時的淡水廳通事邱苟,在該地區掘井深約3尺,1天可得油40多臺斤。

1877年清廷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官辦,並且從美國購買「頓鑽」鑽機1部,延聘英美技師鑽井取油,曾鑽到深達300公尺,每天取油1500公斤,但不到1年,就因為油井枯竭作罷,這口井是臺灣近代自行探井採油,有史可考的第1口油井,被中油人譽為出磺坑第1號古油井。

中油探採事業部副執行長呂明達說,過去在後龍溪畔邊坡,設有出磺坑第1號古油井紀念碑,但由於地勢陡峻,遊客參觀不便,民國90年8月15日中油遷建至出磺坑礦場旁。

高齡80多歲的國內石油探勘界大老中油顧問楊玉璠回憶說,出磺坑礦場是臺灣石油的發源地,同時代的油田都已枯竭,唯獨這座礦場至今仍有20多口井繼續生產天然氣,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