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林太太在銀行有個好工作,老公事業越做越大,台北、上海兩頭跑,兒子成績名列前茅,是師長眼中的好孩子,可是她卻一點也不快樂。不但成天擔心老公包二奶,也擔心自己年紀大被裁員﹔聽說有人高馬大的國中生被撕票,林太太現在只要孩子一出門,就開始擔心,整天心神不寧,還出現心悸、耳鳴、頭痛、肩膀痠痛等症狀,甚至擔心自己身體出了狀況…。
醫師指出,如果你像林太太一樣,事事擔心,把生活中的每個危機都放大看待,甚至因此分心而影響正常工作,引發身體症狀時,就得小心,可能是罹患了「泛焦慮症」。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曾美智表示,當面臨壓力時,適度的擔心及焦慮,原本有助於我們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預防事情變糟。但是,泛焦慮症的患者卻把生活周遭的危機都放大來看,什麼事情都擔心,持續過量的「擔心」,讓身心處在長期、持續的焦慮當中。
曾美智指出,一旦這種過度擔心明顯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引發像是容易疲倦、容易生氣、不能集中精神、難以入睡、肌肉緊張、心悸、腹瀉及頻尿等身體症狀,就有可能是泛焦慮症,應該尋求精神專科醫師協助。
針對焦慮症的藥物治療,過去使用BZD類藥物,雖然對心悸、肌肉緊張等周邊症狀有效,但對「認知層面」效果不好,患者思考習慣、面對壓力的調適方式,仍維持過去的模式,一旦不用藥後,焦慮症狀還是會回來,容易有藥物依賴問題。
現在臨床改以新一代抗憂鬱劑SSRI、SNRI等治療泛焦慮症,目前包括台大、長庚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醫學中心精神科,也正在進行以這類藥物治療泛焦慮症的臨床試驗,只要肝功能正常、沒有重大身體疾病、沒有合併憂鬱症的泛焦慮症患者,就能參加。不過,部分患者服用這類藥物後有腸胃不適、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
曾美智說,雖然患者多半用藥後一、兩個月症狀就會減輕,但若想要擺脫這種過度擔心的狀態,要不就得改變環境除去壓力源,要不患者就得改變自己,因此一般至少要持續用藥半年,讓患者調整思考習慣及調適壓力的方式。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