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社會/紀實文學

教授家族(8)─來自東南亞的女性

【大紀元7月26日訊】來自東南亞的女性───我的母親楊寶堅

據歷史學家們考證,現今散居於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都是源於中國中原地區的。客家人,不管生活在什麽地區,也不管在那裏延續了多少代子孫,他們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宗在華夏!不管那裏同社會當地人如何融合,他們的子孫,都頑固地延續著祖宗的語言。儘管,他們祖宗早已不會北方的普通話,但是,閩南話、廣東話,卻使他們組成了自己的社會、社團。如各省同鄉會、唐人會館……。這些會館團體,不僅凝聚了華人社會,還幫助了初來乍到的貧苦鄉親。

東南亞諸國,就是福建、兩廣人,爲生存而奔赴的最近的目的地。在馬來亞半島,在全國人口中,有60%以上的人,就是從福建、廣東移民去的。

楊寶堅,一九0九年五月三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市。是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第三代華僑。

父親曾經說過:“人們的名字,不僅是取決於自己的父輩,有的時候,還取決於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背景。……你們的母親名字寶堅,寶是輩份,堅是堅強。即意志堅強。”確實是這樣。

母親寶堅,十六歲畢業於新加坡女子師範學校後,留在新加坡擔任了小學音樂教師。在當時,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儘管當地華人占絕大多數,但官方推行的是英國教育。學生一律講英語。漢語、尤其是福建、廣東的地方語言,在當地並不被重視。正因爲如此,母親的英語,在後來的留學中,是中國同學中最出類拔萃的。

寶堅的祖父,是福建漳州人。家中兄弟姐妹衆多,在他三十歲的時候,爲了生存,從泉州搭乘了一艘英國貨輪,來到了馬來西亞。上面說到,最初華人僑居南洋,舉目無親,靠的是同鄉的鄉情,靠的是炎黃子孫的凝聚力。

終於,他依靠福建同鄉會的幫助,在馬來西亞雪蘭峨省,找到了一個橡膠園的橡膠工的工作。一幹就是十年。

橡膠樹是屬於熱帶喬本的一種,它的樹汁,可以製成橡膠,今天在大街上賓士的機動車的輪胎,人們穿的膠鞋,絕大部分是橡膠制做的。雪蘭俄省,地處北緯5°~10°之間,是真正的熱帶。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大半島,因此,熱帶雨林在這個半島上,到處可見。這裏白天氣溫,幾乎終年都在30℃以上,所以割膠、採膠人的工作,一般都在清晨或傍晚。由於氣溫高,野生植物生長快,因此還要經常鋤草。這種工作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爲了活下去,不少來到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是福建人),都是從割膠工開始,辛苦積存資金多年後,慢慢發達起來的。

祖父畢竟已是四十歲的年齡了,爲了讓福建老家的妻子、兒女更好地生活,他只得拼命幹活。換了幾次工作後,他認識了一位原在馬來西亞開發橡膠園的老撾人,由祖父幫忙又找了幾位福建老鄉後,橡膠園正式開張了。

大概一同工作了五年左右,他寫信把他的大兒子也叫到了馬來西亞,同在老撾人的橡膠園裏幹了了起來。

由於這座橡膠園,是祖父幫忙建設起來的,所以這裏就有了他的股金,而且老撾人對他非常友好,大兒子一到這裏,祖父就把領著工人幹活的事情交給了大兒子。這個大兒子,就是我的外祖父。

因爲是自己的膠園,各個方面都要算計周到。經常是老撾人的妻子給工人們做飯,她的女兒有時候也來幫忙。就是這樣,外祖父很快就跟姑娘熟悉了。

外祖父雖然幹著割膠工的工作,但在這群割膠工中,他還算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在家鄉,他就上過私塾;後來爲了闖馬來西亞,他聽說馬來西亞是英國人的殖民地,於是又學過幾年英語,因此他的才華,很快就被老闆看中了。

經常是,同一些華商的交際,或同官方交涉,老闆總要帶著外祖父出面辦事,因爲老闆不懂閩南話,英語也不流暢,甚至於有時被商人欺騙或官方敲榨。所以,我的外祖父,給他幫了很多忙。這樣一來,天長日久,便同姑娘産生了感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年間,這個橡膠園竟然拓展了幾倍。來這裏割膠的工人,也由華人、緬甸人,逐漸加入了馬來人、印度人。這時的外祖父,不僅同這位老撾姑娘結了婚,同時也掌管了這個老闆的財經、外交的權力。

由於檳榔嶼島是由華人(主要是福建人)所開發,橡膠的出口,主要就是通過新加坡和檳榔嶼的海港,因此,曾外祖父,就在檳榔嶼買地蓋起了自己的家。同時,爲了同官方的一切交涉(如出口等),他也把總公司搬到了檳城。

古人云:時光如箭。外祖父、外祖母在檳榔嶼一共生下了三個兒子,六個女兒。我母親是最小的孩子。我的大舅楊寶恩,二舅楊寶德,和五姨楊寶寬,一塊被送到新加坡學習。大舅、二舅後來到英國留學後,又都回到了新加坡。三舅同外祖父一道經營著他們的橡膠園。五姨新加坡大學畢業以後,又把她的六妹,即我的母親楊寶堅,接到了新加坡。

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外祖父的橡膠園,自20世20年代開始,處於一種滲淡經營的狀態。家中的生活,時常處於拮据之中。儘管大姨等親人們,都同當地華人結婚、生了,然而由於英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他們誰也幫不了忙。於是,撫養六妹的任務,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五姨的身上。

好在,她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大學,當了一名教師,收入還算可以,而且還沒有結婚。因此,她就把我的母親接到了新加坡。母親是家中的最小的孩子,而且生的美麗,非常讓外公、外婆寵愛。從六歲開始,外婆就給母親請了一位英國老師,專門在家中教授母親鋼琴和英語。因此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母親是一位非常有志氣的女人。好學,上進是她一生的高貴品質。

家境中落以後,五姨把母親接到了新加坡,爲了減輕五姐的負擔,母親報考了師範學校。在學校期間,她不僅學習名列前茅,而且樂於助人,很得老師、同學的讚揚。

但是,僅僅依靠五姨的幫助,那是不可能滿足學費、生活的需要的。怎麽辦呢?───只有勤工儉學。

由於母親從小學過鋼琴和英語,所以,在考上師範學校不久,便找到了家庭教師的工作。師範一畢業,她便在新加坡,找到了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

這是一所英國人的學校。華人教師只占很少的比例。因爲是推行的殖民教育,政府的高官,基本上是由英國人來擔任的。他們的孩子教育,就由英國人學校來承擔。當然,這個學校,也接收華人子女,但他們的家長,不是政府官員,就是華人富商。像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人,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小學生。

母親會彈鋼琴,而且英語很正宗,這對華人來講,真是鳳毛麟角。而英國校長,也看到有這樣高素質的教師,對於籠絡華人,替他們服務,對他們的殖民,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於是,母親便很順利地進了這所學校,當了一名真正的華人音樂教師。

但是,母親並不只滿足於自己教師職業。她看到許多華人家長,都是留學英、美,學習成才後,到新加坡來工作的;這些人,不僅僅是社會地位高,有財産,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知識修養和素質,是普通華人所不具備的。於是她暗下決心,一邊工作,一邊存錢。

一九三三年春末秋初,母親依靠自己的積蓄,隻身一人橫渡太平洋,來到了這個神秘而嚮往的美國。

在那個時代,美國幾乎就代表了一個自由、平等的樂土。人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但最早的住民是印第安人。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英國人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奪取了這廣大的土地。他們圍殺印第安土著,並從非洲運來大批的黑人奴隸。

他們自稱是盎格魯撒克遜種的白人,不僅圈養著奴隸爲他們勞動,而且隨便虐殺他們的奴隸。

而在北方,相對來講,自然條件嚴酷,對待奴隸相對來講還要強一點。北方的英國人,爲了獲得南方的有利條件,而産生紛爭,進而由紛爭,變成了戰爭。

這,就是有名的南北戰爭。在戰爭中,絕大多數黑人,爲了自身的解放,也參加了進去。最後,終於北勝南敗而結束。

戰爭結束後,這裏的盎格魯撒克遜的後代,再也不願意服從英國本島的統治。他們廢除了君主立憲,成立了聯邦共和國,國家統治者,由人民公開投票選舉産生。從此以後,他們制定了法律,實行了解放黑奴的政策,把美利堅合衆國建設成了一個獨立、自主、富強的國家。

母親終於來到期自己早已向往的國度。由於英語標準,手中又是英國護照,她入關時,不僅沒有象其他華人那樣嚴格地檢查,而且受到了禮遇。

她很快在艾奧瓦大學,找到了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利用這個時間,她復習功課,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艾奧瓦大學生物系,比較解剖學專業的資格。

但是,她畢竟是一名自費留學的窮學生,她手中的錢,不僅要交學費,更要有所積累以備一時的急需,如生病、回家探親……。

於是,圖書管理員的臨時工作,給她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工作閒暇之時,她可以安靜地復習功課,同時又可以交往許多來自古老的中華大地的炎黃學子。

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同我父親相識了。

母親在最初的一年中,生活是清貧而刻苦的。據母親自己的講述,冬天,她只穿著自己在香港買的毛衣和裙子。每天早晨,在學校食堂買一杯牛奶和一片有奶油的麵包。中午她帶著從學校商店買的一隻大蘋果做爲午餐。而晚餐是自己在宿舍,用電爐子或做點稀飯,或烤點麵包。總之,她就這樣生活著,生活著。

一九三四年,學校根據她的學習成績和她的申請,獲得了一年一度美國政府批准的洛克弗勒獎學金。這對於一位炎黃子孫,而且還是女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因爲在此以前,還沒有一位亞洲裔的人獲此殊榮!

儘管如此,她在生活上,仍然同以前一樣,每天中午,仍然是一隻大蘋果。……

╳ ╳ ╳

中國人最講究“緣分”。比如:某人巧中頭獎,那麽這個獎,同獲獎人有緣。某人結下生死之交,那麽他同朋友也有緣。夫妻結婚,相愛,這更是緣。

父親同母親,一位來自中國大陸,一位來自亞洲東南熱帶的馬來西亞半島,如果沒有留學,他們一生一世也不可能認識,更不用說他們會結婚生子了。

然而,爲了振興自己的祖國,留學美國這個線,把父親、母親拴在了一起!這就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啊!

這裏面,究竟暗藏著多少浪漫或兇險,這一切是無法讓人們判斷的。但是,母親始終如一的愛著父親;在國外,他們是幸運和幸福的。

他們,艱苦學習,互相鼓勵。他們始終是學校華人最優秀的學子,這在他們的同學中,是有口皆碑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