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2日訊】古人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試想,泰山為何如此高大?因為它由細小的土石一點一點的堆積,也才能成就它的崇高!河海為何如此深廣?因為它不拒絕細流,由一滴一滴開始凝聚,才能成就它的寬廣!
任何的成功必是由點點滴滴的付出匯聚而成,並非妄想便可憑空而得。如果做任何事,老是有始無終,隻在開始時立下遠大目標,熱烈積極的計劃,信心滿滿,誓言必達目標,時間一久,便逐漸松懈怠惰,愈來愈沒有恆心,這種虎頭蛇尾的心態,將永遠與成功擦肩而過!
求學問也是如此,要想使學問淵博精深,必須要有恆心,勤奮不懈地努力讀書,古今中外的許多知名學者,他們的知識學問,都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慢慢累積而成,如果只想講求速度、成效,那麽終究根基不穩,學得皮毛,徒惹人譏笑而已。
中國近代有一位奇人-王雲五先生,他因家貧而無法取得任何文憑,連小學都沒有讀完,但他從未放棄過任何可供他學習的機會。他寧可一日不食,也不願一日不讀書,自然而然,經過長久累積下,他的學問知識愈來愈豐富充實,著作等身,甚至因為他的學問好而被聘請到國立大學當教授,他的成功是憑著辛勤累積而成。
詩聖杜甫,他也說過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學識之淵博尚且「讀書破萬卷」,更何況資質平庸的我們呢?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一些年紀都一大把了,一讀書都會眼花撩亂,還是不讀的好。讓我聯想起春秋時代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紀已經七十歲,還想讀書恐怕已經太遲了。」師曠回答︰「那為什麽不去點蠟燭呢?」晉平公怒道︰「豈有為人臣還趕戲弄國君的!」師曠說︰「我這瞎眼的臣子怎敢戲弄國君您呢?
我聽說少年好學就如同早晨的太陽﹔壯年好學就像正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則好像點上蠟燭的光亮。點上蠟燭的光亮和我這在幽暗中行走的人相比又如何呢?」這是漢朝劉向《說苑》建本一卷所收錄的故事,《說苑》內容屬短篇小說集,故事或許於史無據,但卻為荀子<勸學>篇說︰「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永續性的活動,作了最好的說明。
現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生各階段的發展受到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四項因素的交互影響。但仔細反省,這四項因素中,遺傳決定於父母,環境取決於社會,成熟得自於自然,自己唯一能夠全權決定者僅有學習一項。學習是影響心理與行為發展最重要也最能被掌握的因素。
身處在臺灣這個多元且多變的社會,我們都不免為層出不窮的新事物而覺得不解與困惑。當舊經驗與新事物間的矛盾增強時,我們也不免採取冷眼旁觀甚或拒斥的態度。「以前我們學校沒有教電腦!」、「以前講電話要長話短說!」隻要這個「以前」夠久,我們可以列出的新舊對立就可以無限增長。
但今日之舊正是昨日之新,今日之新也必為來日之舊。新與舊的差異不代表好與壞的區別,而是時空歷程中的必然現象。彌補無限時空差異的關鍵正是永續的學習。學習可以調整我們的價值觀,看清問題的真相,增強我們適應社會的技能。畢竟,惟有能夠跟上時代巨輪的人,才能創造時代。
隻要你願意一點一滴由基礎做起,書不怕讀少、讀慢,怕的是不讀﹔讀得少、讀得慢,沒關系﹔隻要有心,時時讀、日日讀,曾文正公說︰「讀書之道初始進,再進再困,再困再奮,再奮再進,自有亨能精進之日。」有朝一日,終可如崇高的泰山,深廣的河海般凝聚成精深的學識。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