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
台灣這兩天的天空非常「尼克森」。藍軍盼能有「深喉嚨」來為三一九槍擊案揭密,陳總統在接見外賓時則以尼克森敲開中國大門為例,希望能有「扁胡會」,然而一旦對歷史過度解讀,反而無助兩岸關係正常化。
七○年代以反共起家的尼克森,之所以成為訪問共產中國的首位美國總統,並非美、中兩國各自擱置意識形態,而是彼此有共同的戰略需要:美國希望打中國牌「聯中制俄」,與蘇聯交惡並反對其修正主義的毛澤東,則希望藉由美國幫助中國現代化。
這些歷史與戰略背景,並不能類比目前的兩岸關係。進一步說,當時近乎鎖國的北京政權,對美國有高度的期待,如今已是全球村一員的中國,北京政府並無相當的迫切性要與特定的國家打開僵局。這是基本的需求問題,不應過度主觀期待。
其次,誠如陳總統所言,兩岸談判不但不該一廂情願,更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夠自曝底線,反而讓對方擁有發球權,除非政府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談判破局,否則有無「扁胡會」,應經由情勢的營造,以及各種舞台的逐次搭建。總統既然認為連宋兩人過度急躁,總統也不該陷入同樣的邏輯。
試想:尼克森當初要敲開中國大門時,可曾如此公開與明示?還不是先由季辛吉暗中探路;如今民智已開,兩岸談判或許不該由密使穿梭,但透明化的過程也應循序漸進,而非驟然跳上第一線。做為主權象徵的國家元首,陳總統應該深諳保持沈著與穩定,才能真正看透對岸的牌局。
談判最重要的兩項課題,不外乎場合與內容。陳總統已強調希望在第三地的美國舉行扁胡會,但如此單方面呼籲,得同時面對美、中兩國是否有正面回應的風險。政治性對話固然重要,但如能先從中、低層級的對話逐步促成,並對兩岸交流衍生的眾多問題進行處理,豈不更為務實與重要。
總統曾言,「下棋的人還未登場」。連宋訪中可以容許任何失分,但陳總統是兩岸談判過程,台灣最重要的一張王牌;一旦扁胡會登場,必然得面對國家定位的終局處理,總統固然表達只要能不談主權議題,可以不厭其煩多次會面。但熟悉國際政治者均知,兩國元首的高峰會豈有可能高頻率進行,總統如真寄望「對等」的扁胡會,應待形勢促成,過度主動未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