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自來水廠養魚防毒 透過病徵判別毒物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七日電)為免水源遭受毒化物污染,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年三月起,強制要求台灣三百多個淨水廠及水庫,必須養殖對水質變化極度敏感的魚類,作為替飲水安全把關的先鋒,而透過不同病徵,觀測人員還能在第一時間內研判出水中毒物的種類。

去年金門縣金沙水庫爆發遭人棄置農藥事件,一度造成民眾恐慌,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環保署最近訂定「原水水質魚類毒性測試規範」,強制要求包括水源區、淨水廠及水庫等管理單位,必須養殖魚類以便精確監測水中毒性。

規範中規定,自來水相關單位必須養殖年齡不超過三個月、體長在二至三點五公分內的朱文錦魚或鯉魚等指標魚種,以便利用對水質最敏感的幼魚,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水質變化情形,觀測人員並須學習如何辨識各種魚病症狀成因,以研判水質是遭受哪一類毒物污染。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弘成表示,水污染或水域被下毒的種類與毒性,雖然可以藉由化學分折法加以檢驗及推測,但因需要有精密的儀器及優良的分析技術,耗時又費力,在毒物未明、濃度甚低或極多的毒物交互作用下,反而不如透過魚類的生物毒性試驗,更能及時反映出水體的毒性。

他指出,如果養魚觀測人員專業知識足夠,加上具豐富辨識魚病症狀的經驗,那麼僅從魚身上所表現出的症狀,就能初步研判水質遭受何類毒物入侵,例如如果魚鰓呈鮮紅色及蓋擴張,便可能是氰鹽中毒;若魚鰓末端呈現白色,則是強酸或鹼性物質中毒。

另外,重金屬中毒,魚鰓會呈現褐色或黑色;有機磷農藥中毒,魚類的胸鰭會向前,並有身體痙攣或僵直等症狀;若是國內常見的油污污染,魚類會出現畸形或肝腫大。

陳弘成強調,如果各水源管理單位的觀測人員,都可以藉由魚病症狀判別水質是否遭受污染,便能及早通報相關管理單位進行處置,讓民眾的日常飲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而為加強觀測人員的辨識能力,環保署也計畫未來定期對各水源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訓練課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