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中國若對台動武,最可能的作為是什麼﹖據透露,台灣正積極草擬的國家安全報告指出,中國最可能採取的戰略是「威懾性使用武力」,其中包括破壞台灣的民生基礎設施,如水、電、能源、金融體系,以直接打擊台灣人民的抵抗意志。
因此,週四由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的國安報告高層會議,特別將「重大基礎設施所受的威脅」列為台灣安全的內外在威脅之一,會中建議面對可能的恐怖攻擊,台灣政府有必要重新建構整合性的防救災指揮體系。國安會解釋,重大基礎設施,係指維持人民生活必需的基本建設,以及確保政府持續運作,暫時維持士氣與持續戰力的基本條件,如水、電、能源、交通、通訊、資訊、金融等﹔其特質是,「脆弱性高,區域廣泛,破壞容易,相對防護困難」。
台灣高層官員指出,過去台灣重大基礎設施的威脅多來自天然災害或人為疏失,但是最近幾年中國努力從美軍在兩次波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中學習到,同時間大規模的有效打擊對手的重大基礎設施,可以獲致極大的戰略效果,甚至很快便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
高層因此表示,「中國對台動武的戰略思維已經有了大幅轉變」﹔中國最可能採取的戰略是「威懾性使用武力」,包括針對政軍領導人的「斬首行動」、藉由破壞通訊與資訊系統隔絕領導人,使其無法持續領導抗敵並維持政府運作。同時破壞重要民生基礎設施,直接打擊人民抵抗的意志,以及其他所謂「超限戰」的各種作為。
國安高層研判,這種蓄意對台灣重大基礎設施進行破壞,將會是「同時間多點、大規模、並且持續發生」﹔如果事先沒有做好高度的防護,並具備完善的因應計畫,一旦事件發生後將極難處理。
國安單位認為,如果再加上目前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恐怖行動,台灣重大基礎設施所面臨的威脅,實比幾年前高出太多。
據透露,國安會在週四的高層會議中提出國家安全戰略,建議總統在未來的國安報告明列:「整合災害救治體系,建構危機管理機制」,主張反恐機制與重大基礎設施維護,應與災害防救體系接軌。
高層官員表示,恐怖攻擊的模式,大多以爆炸與生化毒物釋放,為大規模破壞與殺傷的主要類型。恐怖攻擊事件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大批人員或一般市民的死傷,以及建物設備大量毀損。因此反恐救災行動必須與災害應變體系相結合。
高層官員也建議,台灣重大基礎設施各有其主管機關,一旦遭遇意外,必須進行跨部會的協調與整合,以迅速投入應變救災,因此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指揮體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