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今年是甲午戰爭110年、二次大戰終戰60年,在反省戰爭蔚為世界浪潮的氛圍中,牡丹鄉訪問團以「愛與和平」的琉球之行,遠從台灣渡海而來的白勇務,面對著牡丹社事件中受害的琉球54人墓碑,以排灣族語問候說,「為了祖先的錯誤,我們不遠千里來到此地參拜,除了表達我們原住民的誠意,也希望大家可以忘掉過去,一起向前看!」
16日來自屏東縣牡丹鄉的原住民及隨行的學者專家20餘人,在鄉長林傑西的帶領下,首度抵達琉球群島,為該鄉的「歷史與和解」之旅邁開第一步。
擔任訪問團發言人的華阿財說,「我們的祖先殺了琉球人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雖然這裡頭有生活文化、風俗習尚的差異,但殺人就是不對!」不過,華阿財也強調,「現有的歷史文獻與錯誤報導,對原住民形象的醜化十分不公平,在牡丹社事件中被日軍攻打、死傷最多的是排灣族,但日後清廷對日的撫卹、賠償,何曾想過原住民,而我們卻必須忍受外界的批判與質疑。」
由在牡丹社事件受創最慘重的高士佛社、牡丹社遺族白勇務、華阿財代表,與從九州趕來的琉球難民遺族仲宗根玄治–他是當年宮古島(琉球難民主要來源)島主的後代,進行一場百年來首見的「歷史之會」。
西元1871年,琉球宮古島漂民不慎誤入牡丹鄉,與牡丹鄉排灣族原住民發生衝突,導致54人遭殺害的悲劇。1874年5月22日,日本軍隊以此殺害事件為藉口,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打牡丹社當地原民,在此遭遇頑強抵抗,戰事輾轉於四重溪、石門等地長達一月,雙方傷亡慘重,至同年6月戰事方始平息。頭目阿碌父子等38人雖然陣亡,日軍亦未得逞。
這件戰事表面上看來是件小戰役,但它引發的效應卻是非常深遠。不但台灣與琉球的命運從此改變,日本侵略亞洲政策更加確定。牡丹事件發生15年之後,台灣在甲午戰爭中淪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說,牡丹社事件象徵了族群之間從不瞭解、發生誤解,到彼此衝突、最終毀滅的歷史教訓,今日能夠走向和解共生值得慶幸。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