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尋根筆記:揚州八怪與共產幻夢

天行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0日訊】清代初年,在自古繁華的揚州出現了一個揚州畫派,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所謂「揚州八怪」,有人說他們有點類似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揚州八怪的怪在於推陳出新,並非變異的藝術,他們以一種自由獨特的理論、筆墨和技法,在清初的藝壇,一下子頓放異彩,形成一種縱橫陸離大有可觀的局面。可以簡單舉幾個例子,金農的《寄人籬下》畫繁花似錦寄於破籬之下,意境高古,思慮幽深;鄭板橋的《蘭石圖》寫磐石前後,蘭竹叢生,颯利非常。李鱔畫桃花瓣下鰷魚出沒,題之云「洞口漁郎」,畫桃花源記故事,以鰷魚代漁夫,尤見巧思。黃慎的八仙人物圖,用筆豪放而不空虛,造詣高超。李方膺的《松竹梅圖》寫歲寒三友各具清致,松姿梅香竹韻,令人沉思吟詠留連不盡。高鳳翰以左手代右手,全是一股百折不撓的精神。華喦《野燒圖》畫野火自谷中燒起,群獸獼猴現形逃奔,示惡有惡報之理,令人觀感一新,神情為爽。羅聘的山水人物冊中,第九開上畫一僧領著一鶴在竹林中散步, 淨土一片,風神高遠。

揚州綰系漕運,襟帶長江,佔盡地利,不但自古繁華,商賈雲集,而且清初乃鹽商之重鎮,鹽商「富而後雅」,為畫家建造小玲瓏山館,給畫家以經濟上的支持,揚州八怪的畫以花卉為最多最好,表面上似乎揚州八怪的花卉的確是生長在揚州的繁華的經濟之上的。

有了繁華的經濟方有興旺的藝術,這一直是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社會進步的根本標誌就是以生產力為中心的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決定著精神文明。因此只要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質隨之就會極大提高,人人皆成為自由人,聯合起來便成為共產主義自由王國。這就是馬克思所畫的「共產主義花卉」圖,他讓「共產主義花卉」開放在極大繁華的經濟之上。

然而實際的情形呢?

首先揚州八怪的花卉的根,並不在揚州的繁華上,稍稍瞭解中國的人就知道,這些花卉分明是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根的。從我們舉出的揚州八怪的作品內容來看,它們無一不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形象化表達。設若從揚州八怪那裡抽去儒釋道,不僅會失去他們的所有作品,而且會失去他們自身,因為連他們自身都深深浸潤在儒釋道中,都以儒釋道為根。金農身無分文,而悠遊自在;鄭燮棄官賣畫,實在「難得糊塗」;李鱔無錢嫁姑娘,而畫作生機盎然;黃慎幼年借住寺廟於佛旁練畫,晚年專以粗筆畫神仙及佛像;李方膺棄官賣畫,與袁子才、沈補夢詩酒唱和,有「三仙出洞」之號;華喦一生眷念湖山,博學好古法。羅聘自號「花之寺僧」,人說他白日可見鬼,故而有《鬼趣圖》知名於世。在他們身上,我們見到的是儒釋道造就的各種生活方式,卻見不到物質金錢的決定作用。

其次:中國過去有些歷史時期,戰亂中經濟一度蕭條,卻並不影響藝術之繁榮,如諸子散文,東晉的書法,晚唐詩歌,五代、南宋時期的繪畫、清末小說等等。那些時代藝術之花沒有繁華經濟的土壤,卻依然相當繁茂,是因為另有肥沃的儒釋道的土壤在焉。

所以說,藝術之花卉必以儒釋道為根,而經濟之影響充其量只不過是行於花卉上的風雨而已。風雨對花卉是會產生一些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總也代替不了根須之力,何況風雨有時還會糟蹋花卉。

經濟之影響,對於全人類的根本福祉,有時體現為促進,有時體現為敗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花卉」全不以道德信仰為根,偏要以經濟為根。其為漂浮的幻夢, 自不待言。

【正見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很古很古的時候,天空本來是碧藍明淨的,離開我們地面也比現在要近得多。仰頭一望,天空好像一面藍寶石的大圓鏡,天上也有高山、樹叢、大溪、平野,這是從地上映照上去的,視力好的人,抬頭都看得見。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