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9日訊】包青天包大人,這您一定很熟吧!您可知道他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小說上虛設的人物?那些歷代流傳的經典的斷案,又到底是確有其事或僅只是文學上的文藝成就呢?這在台灣今日各地就有十一處祭祀包公廟宇的情況來看,包青天的故事依然是那麼樣的精采,永遠是膾炙人口又能牽動人心的不朽傳奇。就讓我們也來一探究竟吧!
=====================================================================
包拯是在一個古代鄉村農家出生寒微的孩子﹙當時的地點約在今日安徽合肥﹚,而他所經歷的僅僅六十三年的生命,距離今日竟已有千年之遙了。由於包拯家以耕作為生,所以從小到大遇農忙時,包拯只能是個田裡忙著做農活的年輕農夫,得等到農閒,他才能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廟裏,埋頭鑽研學問。而那就是他這一段沉潛的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了,他一卷在手,廢寢忘食,三更燈火五更雞,勤篤精進。就這樣,包拯持續追求著思想的深刻跟生命的昇華,不知覺間十年寒窗過去了,到他二十八歲(西元1027年)考進士時,他已經是一個滿腹經綸、胸臆如海的學者了。
包拯雖然一舉中了進士,但是不論是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或是任命他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他都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雖然一個農家子弟是歷經了千般辛苦才換來功名,但是對於包拯選擇必須要放棄官職,留在家裏的這個決定,卻是義無反顧又理所當然的。後來,朝廷又嘗試委派他到家鄉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因為是在附近,所以這一回,包拯確有赴任,不過現實的情形是,包拯還是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所以方才幾個月的官場生涯就此匆匆打住。這一個望重一方的新科進士爺、這一個正能大展鴻圖的地方父母官,就這樣,竟然寧願回家端湯奉藥,侍候父母,而不去追求所謂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而且這一段時間,又是在包拯人生的精華期中發生的;他心裡一定是打定了主意,建功立業可以放棄,孝養父母不能缺席。想不到這一延宕竟然前後長達了十年,由此可知,「孝」、「義」在包拯的道德天秤中,確實是佔了最重的比例。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包拯
一直等到父母相繼去世之後,守孝完畢的包拯才離開鄉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職,而當時的他,卻已經是一個青春盡逝的中年人了。他住在小客棧裏,夜晚依舊守燈苦讀,就在這個期間,他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他告訴自己: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應該做房屋的棟樑,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所以他必定要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而這就是他對自己未知的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所暗暗許下的承諾。
就在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正式出山,年近四十的他就在那裏當一個知縣這樣的小官。可是他也就在這彈丸之地、人稱九品芝麻官這種處境裡,開始了他為後世傳頌千古的傳奇。知縣期間,他公正地斷了好多積案、奇案,世人震驚的發現竟然在這樣一個沒有嚴明監督機制的官僚基層中,包拯卻能奇跡般的以身作則、自我監督。他為官清廉,而且言行一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加上他斷案精準、才華顯溢,很快的便聲名遠播。
不久包拯升任知州一職,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包拯任端州知郡事(地點在當今的廣東肇慶),他調任之處盛產一種國寶級的名硯,人稱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也就是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並稱為「文房四寶」中的絕品,據說是隆冬不冰的奇物。所以當地的油水之多,可是歷來貪官覬覦之處;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目之外,再暗使民工多製幾倍,以為賄賂,好為不肖官員製造自己日後能升任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後卻明令決不多製或多收一塊端硯,當地的硯工因此脫離了這永無休止的勞務剝削,對包拯非常感激。包拯三年任期屆滿,硯工看他就連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心中的中充滿感佩與不捨。於是眾人趕在船行之前,送來了一塊用黃布包裹著的端硯,以為報答。包公手下則因心有同感,也就擅收入艙了。
後來,載著包拯離開端州的船經羚羊峽口時,突然江面風浪大起。包公覺察事有蹺蹊,隨即查問,並親自下艙檢查,才發現船艙裏私藏的那塊當地百姓悄悄送給他的端硯。包拯一言不發,舉手便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西江了。瞬間,江面恢復了平靜,傳說在包公擲硯之處,就隆起了一塊陸洲,也就是如今名叫「墨硯沙」的硯洲島。後世以此神跡作為名勝,即肇因於連上天都不忍見包拯他終其一生清白無垢的紀錄蒙塵吧!看來包拯的德行,已然感動十方,方才時有天兵天將隨護著他。
『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包拯
回京後,包拯終於開始了他身為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剛開始包拯擔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這是一個「言事官」,意思是對所有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的一個職設。加上包拯他向來嫉惡如仇、執法無私、堅為生民請命,為官清廉有才、處事又剛毅有序,以致當時在朝所有的貴戚、宦官皆為之斂手,聞者莫不皆憚包公之名。他曾上疏皇帝絕不可用貪官,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例如他竟然連續七次上書彈劾當時一位「心同蛇蠍」,殘害百姓的江西轉運使王逵,他即是當時最有名的酷吏。不過,包拯他此時所開始揭發的,只是宋朝這一個擁有龐大官僚系統的政治實體當中,所有積弊運作中的冰山一隅罷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