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3日報導】找回新聞專業本質專題(一)(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三日電)台灣的電視新聞頻道數量多,在商業競爭的情況下,新聞媒體往往為追求收視率,犧牲了新聞品質,造成政治口水、八卦新聞滿天飛,閱聽人也被迫每天暴露在這些無關民生或公眾利益的訊息中,傳播學者一致呼籲應改善台灣新聞媒體生態環境,找新聞專業本質。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魏玓指出,窺探他人隱私的八卦新聞成為當前台灣媒體報導的焦點,顯見台灣媒體品質達到崩盤地步,新聞價值觀全面淪喪,除了商業利益,新聞已沒有其他專業標準可言,這種情況如果越演越烈,將讓台灣新聞學教科書面臨改寫的地步。
魏玓說,新聞媒體微利競爭,卻把責任轉嫁給觀眾,認為播報八卦新聞是提升收視率的良藥,令人感到十分悲哀,除了媒體要自我反省,政府也應考慮媒體環境已達到亟需改革的局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胡幼偉指出,台灣新聞媒體走到如此局面,是市場結構下的悲劇;商業電視台靠廣告收益維持運作,但台灣面積不大、人口有限,廣告主也就只有那麼多,演變成「微利競爭」的狀況。
胡幼偉說,電視台為提高收視率,吸引廣告主購買廣告時段,不得不挖掘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故事,當作新聞來報導,以滿足消費者的偷窺慾與好奇心,長久以來,新聞的專業性與功能性失焦,而這些無關社會大眾利益的事件長期佔據新聞版面,八卦事件也一再成為新聞焦點。
他說,造成這些惡質現象的主要因素,還是台灣的新聞媒體太多了,市場有限,但商業利益的「餅」只有固定大小,電視台面臨「吃不飽餓不死」的階段,但又無法要求電視台關掉,電視台只好依賴荒謬、光怪陸離的事件,刺激觀眾的收視率。
胡幼偉說,新聞媒體一再藉由這樣的手法刺激收視率,不但賠上新聞專業,也讓新聞越來越膚淺,這是相當悲哀的一件事;新聞媒體應該走出八卦迷思,從新的角度找回新聞價值,例如從與社會民生相關的議題著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民眾瞭解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議題。
他舉「勞退新制」為例指出,大部分媒體處理這則新聞時,只是簡單介紹政府即將實施的政策,卻沒有花時間做出讓民眾都能瞭解的新聞訊息;因為勞退新制比較複雜,新聞挑戰度較高,因此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分析處理,但比起口水、八卦事件,這種新聞才值得新聞工作者深入探討分析,報導讓社會大眾了解。
胡幼偉說,公共利益訊息與八卦消息的刊播應有所區隔,台灣新聞媒體應儘早走回新聞專業的本質層面,否則只有一再向下沈淪,最後將喪失公器作用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