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台灣海域 將置寬頻海底地震儀

【大紀元4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由於陸上地震觀測網對外海地震無法精準測量,中央研究院斥資新台幣一千兩百萬元與美國合作,將在台灣東部海域首度放置四座「寬頻海底地震儀」,此項先導計畫將讓台灣學界對近海規模六以上的地震及遠方傳來的強震,能有更精確掌握,四座地震儀本週起在美國展開製造,預計6月初運回台灣,最快7月底可進行實地部署。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郭本垣指出,四座寬頻海底地震儀預計將由海洋研究船運到離東部海岸約一百公里遠處,原則上在宜蘭、花蓮、台東和台東以南海域各放置一座,為了讓地震儀收集的資料能發揮最大的研究效益,詳細的布置藍圖將等地震儀運到台灣,與國內各大學共同討論,並尋求跨領域合作。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從一九○○年至今,規模七以上的地震共有三十一次,其中只有六次發生在島內,其餘震央均在東部外海,加上花蓮外海地震傳到台北盆地常有放大效應,實有必要加強海底地震研究。

過去研究海底地震,陸上的地震儀觀測誤差可達十公里以上,窄頻海底地震儀又只能收集小型地震的短期資料。

美、日、德、法十幾年來致力發展「寬頻海底地震儀」技術,最近五年才臻成熟,其中國際海洋學界知名的美國木洞海洋研究所(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和麻省理工學院所發展的儀器,具有可從海面收取海底儀器資料的獨家設計,最符合台灣的需求,便由中研院和國科會共同出資一千兩百萬元訂製,並由中研院派員赴美學習內部電子設計、操作與維修。

負責到美國取經的中研院地科所助研究員戚務正指出,一般的寬頻海底地震儀都是沈放在海底一年後才回收讀取資料,但台灣地震頻繁,每年發生規模大於六的地震平均在兩次以上,若外海一有大地震發生,該種設計可讓我方派小船到海底地震儀的上方,用聲波通訊的方式收取「近即時資料」,以利學界更快掌握大地震的特性。

氣象局 規劃海底地震觀測網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針對中央研究院將進行寬頻海底地震儀的先導計畫,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非常樂觀其成」,為加強外海地震的速報和防範海嘯災害,氣象局也有佈建「海底地震觀測網」的計畫,今年剛委託學界幫忙規劃,最快從後年開始推動,待海底地震觀測網建置完成,未來離東岸一百公里遠處發生的地震,測報時間可縮短廿秒。

郭鎧紋指出,台灣島內佈有六百八十幾個強震儀,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對島內發生的地震,目前已進步到震後五十多秒即可發出自動速報,速度之快領先全球,但對於外海發生的地震,受到地震波傳遞時間的影響,離岸越遠的地震就會報得越慢。

郭鎧紋指出,造成上下震動的P波傳遞速度每秒約五公里,造成左右震動的S波速度每秒約三公里,若台灣外海一百公里遠處發生地震,P波傳到陸地上讓島內的強震儀測到就需要廿秒,若震央附近佈有海底地震儀,靠電纜回傳即時資料,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就能早廿秒掌握海底地震的情況。

郭鎧紋表示,中研院佈放的寬頻海底地震儀主要是長期研究用,但氣象局的海底地震儀計畫要能結合「即時速報系統」,才能發揮實務效益,可能必須鋪一條能即時回傳資料的專用電纜,並佈放夠多台觀測用的強震儀,總經費預估可能超過上億元。

《新聞辭典》寬頻海底地震儀 可重複使用

科學界發展海底地震儀已有超過廿年的歷史,過去的海底地震儀都是窄頻性質(又稱短週期地震儀 ),只能接收頻率在一赫茲以上的地震波,電力也只夠維持兩週,其所收集的海底小地震資料,有助於瞭解海底孕震帶的細微構造,但若要研究海底大地震的破裂情形和致災的模式,就得靠「寬頻海底地震儀」來補足。

美國木洞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研發出的「寬頻海底地震儀」,核心即為陸用寬頻地震儀,接收地震波的頻率涵蓋卅分之一至五十赫茲,有利研究規模六以上強震的震源特性和遠方傳來的地震。

寬頻地震儀需以特製金屬球殼包覆保護,以抵抗深海的強大壓力和紊亂海流,地震儀外接四顆橘色強化塑膠圓球,分別裝著可供一年電力的電池、電路板和記錄器,第四顆球為空心設計,以便地震儀年滿回收時有足夠的浮力浮上海面。只要放置和回收過程沒有發生意外,這種寬頻海底地震儀還能重複使用。(記者郭怡君整理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