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十七日電)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應邀在國立中山大學演講表示,台灣過去的歷史架構是以中國為軸心,而不是以台灣為起點,必須重新找回自己的立足點,從海洋台灣的性格去理解台灣的歷史。
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EMPP)專題講座,邀請杜正勝到校演講,講題為「從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維談台灣教育的主體性結構」。
杜正勝表示,台灣其實不只有四百年的歷史,只是因為沒有經過「國家」的階段,所以雖有文化卻沒有主權。他希望透過過去的歷史來證明台灣的價值,從同心圓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經貿及地理版圖。
中國文化史研究專家出身的杜正勝說,他卸下部長職務後,最想做的,是繼續中國文化的研究,以為台灣找到歷史的解答為職志。
杜正勝也談到原住民文化的保留。他認為,原住民在台灣各種考試中擁有加分優待之前,應先通過母語檢測;因為總是發現:沒有經過母語檢測的原住民,在該單位上對保留原住民文化少有幫助;原住民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保存四十一萬人的原住民文化。母語檢測政策是為保留原住民文化的一個設想,如果不好好保存這些文化,他很擔心有天會像平埔族一樣地消失。
杜正勝並以一貫的杜氏幽默談到在立法院受質詢時的心情。他對總是被立委「高規格」地對待,感到無奈;立委質疑他兒子是「逃兵」一事,也讓他大感無奈。
他說,兒子出生在美麗島事件前夕,於是他將兒子取名為「明夷」,是追求理想國度的意思,希望大家用歷史角度來看待美麗島事件,也期待未來能夠有更美好的世界。
他又說,他提出同心圓理論,是希望過去的史學家總是站在台灣只是東南亞地區小小一塊土地的觀點,能轉換一個角度,放大格局來看台灣;因為各種時空錯置的交互影響,讓台灣不管在外來民族或是明清時代的統治下,都被當成工具性的角色,如貿易樞紐和轉運站等,而沒有主體性的價值存在,造成台灣現有的歷史經驗都是片斷性的。
中山大學EMPP的學生大部分都身兼各黨民代或是政府機構要員,同學們說,透過今天的演講,發現杜正勝其實非常幽默;從媒體上對杜正勝的粗淺印象,到今天由不同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大的收穫。
「高階公共政策專題講座」是中山大學EMPP課程特色之一,每個月都邀請校外實務界學者專家及政經領袖演講,藉此開闊EMPP同學們的視野,並締造多元學習互動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