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0日報導】中國向台灣農業招手追蹤報導二之二(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十日電)中國最近不斷對台灣農業釋出善意,根本原因是為化解自身農業困境;兩岸同樣以農為國本,在中國圖謀台灣農業之際,政府相關單位應深入了解中國向台灣農業招手的真正原因,維護台灣農業安全,防止台灣農業科技流失而壯大對岸瀕臨險境的農業,危及本土農業競爭力與正常發展。
中國最近公開歡迎台灣農民赴中國發展,並表示願意就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及擴大台灣農業產品在中國銷售問題與台灣有關方面及人士溝通、達成共識。中國頻頻對台灣農業界招手,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根據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中國已是台灣農產品第4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日本、香港、美國。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快速,農業市場的商機不容忽視,對台灣農業而言,中國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之一。
不過,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楊平世認為,中國本身農業問題相當嚴重,農村貧困,農民生活辛苦,城鄉差距擴大,台灣農產品質好,在中國銷售價格高,絕大多數的中國民眾無法負擔,只有台商及部分沿海有消費能力的民眾才買得起,中國最近對台灣農業釋出善意,不只是政治目的,真正意圖是希望透過台灣農業基礎協助解決自身農業問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施正屏也認為,近年來,中國發展經濟,導致耕地面積下降,糧食生產減少,城鄉差距擴大,農民因生活困苦而流向都市工作,中國的農民、農業、農村等「三農」問題嚴重,成為中國社會安定與政治穩定的潛在危機,中國自然希望透過台灣農業力量化解自身農業問題,這恐怕是中國最近急著對台灣農業釋出善意的背後意圖所在。
中國領導人在2004年與2005年連續2年發表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強調農民收入、糧食增產及農村改革等問題,顯見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農業問題的嚴重性,農業問題已成為中國現階段極為重要的工作方向。
從中國積極的動作不難看出中國急欲透過台灣農業以解決自身的農業困境,台灣農業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可以利用機會拓展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進而增加農民收益;憂的是擔心台灣農業科技流失,未來的競爭優勢恐怕不復以往。
楊平世認為,台灣一定要做好農業科技及品種保護,才能維持台灣農業發展優勢,而且農產品出口市場應避免過度集中在中國,也可以拓展其他地區市場,例如,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是不錯的市場。
施正屏指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建立貿易諮商平台,兩岸農業議題理應在WTO架構下磋商,但中國不願以此機制與台灣磋商,這對台灣恐怕是個風險,中國向有「引進、學習、模仿、替代」的「八字箴言」,他擔心台灣農業進入中國,未來中國農業發展壯大後,可能會回過頭來要求台灣開放市場,台灣應正視這個風險。
對岸動作頻頻,不過,農政單位還在觀察情勢變化,至今尚未提出具體因應策略,僅透過最近修訂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規定,保護新品種及技術。面對中國積極拉攏台灣農業,台灣農政單位有必要更積極規畫整體因應策略,避免兩岸農業科技出現「彼長我消」的局面。
農為國本,中國「三農」問題看似與台灣不相關,但實際上對台灣農業卻有著深遠影響,台灣相關單位實在不能再等閒視之,應以更寬廣的視野深入了解中國農業問題,並制定因應之道,兼顧開拓市場與確保台灣農業安全,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