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 金門歷經數番戰火摧襲,對岸投擊大量砲彈, 打鐵家族突發奇想,利用廢彈殼打造鋼刀, 第三代傳人吳增棟,承父業全心投入鑄刀, 將戰場武器化身廚房利器,延續事業第二春, 造就名聞遐邇獨特紀念品,也見證煙硝歷史。
一枚枚曾經重創金門家園的砲彈,在千錘百煉後化作一把把鋒利堅韌的鋼刀,隨著時空轉換,這些砲彈鋼刀成了金門獨特的觀光財,在製刀業者眼中,猶如另一種「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兩岸開放觀光,這些經過烽火淬煉後留下的歷史產物,再藉由中國觀光客的手「回流」,成了最具收藏、紀念價值的伴手禮。
回顧兩岸半個世紀以來的對峙,砲彈與鋼刀的一來與一往,彷彿在告訴兩岸人民戰爭的無情、和平的無價,背後其實更有一層化干戈為玉帛的寓意。
砲彈鋼質削鐵如泥
追溯起砲彈製刀,從業者吳增棟祖父吳宗山習藝於廈門,打鐵鍛造農具開始,到父親吳朝熙接手,基於日治時期物料短缺的年代,取盟軍轟炸遺留砲彈殼試鑄刀具而立下基礎;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後,廢砲彈殼的數量遽增,砲彈鋼質削鐵如泥的特性,正好作為打造菜刀的上好材料,遂就地取材、廢物利用,以鋼製刀,幫助吳家度過那段艱困的歲月。
身為家族第三代傳人的吳增棟表示,「打鐵仔」在一般人的眼中早已是夕陽工業,但因緣際會的巧合,砲彈鋼刀創造出事業的第二春,殊屬難得,而藉由「刀」衍生的機緣,更是人生難得的經驗分享。
「戒嚴時期金門沒有觀光客,頂多是賣給阿兵哥。」相當重視「感覺」的吳增棟表示,金門開放觀光以前,工廠設備不足,一天最多打個十幾、二十把菜刀,當時阿兵哥為了現場取貨,一等就是好幾個鐘頭,有時候逼近陣地關閉時間,吳增棟會親自開車把阿兵哥一個個送回營區。
吳增棟說:「由小看大,會買菜刀寄回家的都不是壞小孩。」當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曾姓阿兵哥,就常帶著一本厚厚的原文書埋首於等刀的隊伍中,後來這名阿兵哥修完雙博士學位到中興大學任教;吳增棟表示,這些朋友到現在都還有聯絡,是人生一大資產。
1992年金門解嚴開放觀光,有一天,吳增棟接到旅行社業者「我們想帶觀光客來看你做刀」的電話,從此為這項長年關在昏暗天地的產業打開一扇窗戶,引進一道燦爛的曙光。
「一顆砲宣彈,光是砲身可以打造約四十把鋼刀,加上夾藏文宣的內層六道鋼片、上下底座,又可以燒出五十六至六十把不等的剁刀和切刀。」隨著觀光客增加,吳增棟這一套介紹製刀的過程已經說過不下一萬遍,台詞雖然一樣,但即使只有一位客人,仍能感受到吳增棟一視同仁的誠懇,一樣可以看到他熟練的煉刀身手。
一名來自俄羅斯、目前仍在東海大學音樂系任教的外籍朋友羅契訶,就十分欣賞吳增棟認真投入的工作精神,不但用攝影機詳錄全程,還呼朋引伴參觀;一名從事建築的「林所長」,更是熱心地為他四處蒐羅台灣原住民的番刀圖式以為創作參考,這些客人後來都成了吳增棟的好朋友。
製刀絕技外交利器
「我很重視感覺」,吳增棟表示,無論是在台北、台中、高雄的百貨公司展示,常會碰到老客人送來飲料、水果打氣,對於曾經在無數國內外政要前秀過製刀絕技的吳增棟而言,這些朋友親切的招呼,又是另一種窩心的榮寵。
曾有觀光客說,拿砲彈作鋼刀只是個噱頭,現在哪有那麼多砲彈,但也有人指出,觀光重視的是氣氛和感受,看了吳增棟的現場示範後,甚至覺得值回票價。
吳增棟說,除了「阿共仔」八二三砲戰在金門投下的四十七萬多發砲彈,還有一直到1978年才停止的「單打雙不打」所累積的文宣彈,透過持續向民間蒐購,都是製刀鋼材來源取之不竭的地下寶藏。
中國觀光客伴手禮
金門鋼刀隨著幾次外國元首的造訪,成了推動金門觀光走向國際舞台的活廣告,慕名前往的中國觀光客,更曾創下一團採購逾四十萬元台幣的大手筆紀錄;有人就打趣地比喻,金門鋼刀和「草船借箭」,在若干程度上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鋼刀闖出了名號,甚至跨海傳至彼岸,難免有中國的不肖業者覬覦仿造,吳增棟拿著朋友最近從大嶝一帶買回外觀幾可亂真的贗品表示,有了知名度卻得擔心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心中是喜憂參半,中國官方應趕快「打假」。
永遠是一套牛仔裝束打扮的吳增棟,以繼承打鐵祖業為榮,如果有一天,在金門這家製刀廠參觀,聽到他「請問各位要聽台語還是國語?」的親切招呼,也請記得給這位拚經濟、拚觀光、拚外交的打鐵師父熱情掌聲,因為他即將展示的,很可能是全台、甚至全世界所僅見的煉刀絕活。(//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