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扁宋會的實質意義何在?會後雙方的後續論述非常重要,各自表述的作用,既是存異,更是求同,然以扁宋二人近一週來的闡明與演繹比較,陳水扁傳遞出的訊號,顯已經超越「十點聲明」表面的文字,使社會必須慎重思考:民進黨應該持續在野,比較符合台灣整體的利益?
台灣的政治天平非常微妙,過去國民黨主政時,是站在中間偏右的一端,民進黨在野時,標舉台灣主體性向體制進行衝撞,順勢站在左邊。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政治發展,懂得創造改革議題、操作群眾與議會路線的民進黨,確實在推動台灣民主進程上,扮演催化的關鍵角色。
民進黨取得政權,象徵本土思潮達至高峰,執政者本應在基礎上回應民意的施政,但是民進黨權力加身後,試圖複製過去國民黨所謂中間的假象,於是藉由扁宋會來完成位移,陳水扁一動,國民黨跟著動,走向更偏右的一邊。
站在陳水扁的角度,固有其計算,能否順遂尚在未定之天;但是從台灣整體利益的觀點看,原先民進黨在野時的角色,未及由實力相當的政黨接手,國民黨自認的中道也被迫遷移,由於天平的失衡,造成本土的政治版圖突然呈現大縮水的退潮現象,無法反映本土在社會版圖上真實的民意趨向。
這種反差的出現,對台灣的前途是極其不利的,或許說明,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民進黨並不適合執政,應該繼續扮演反對黨,才能恢復原先的自然平衡?民進黨菁英若不同意上述推論,則必須回答民間最直接的質疑:民進黨執政的經驗與技法皆不如過去的政府,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若再擱置本有的改革理想,請問人民要民進黨領導國家的意義何在?
過去五年,民進黨的領導人把制憲正名當做選舉議題操弄,原應是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去實踐的艱苦工作,結果卻是只用一張嘴,「反中抗美」,儼然「天下第一勇」,結果引起國際反撲砲轟,造成台灣主體受創;現在,主政者不思檢討自身錯誤,卻「不會駛船嫌溪彎」,反將制憲正名的正當性給一筆抹殺。
「任內做不到」應是無奈且慚愧的,不是振振有詞的宣示,一人的暴進暴退,造成民進黨面臨空前考驗,這是從事和解該有的作為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