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神話傳說

道家修煉故事:睡仙陳摶

【大紀元3月21日訊】華山在陝西省華陰縣南,為五嶽中的西嶽。華山主峰海拔達1997米,在五嶽中高度僅次於北嶽恆山,而其山勢險峻,則雄冠五嶽之首,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

自古奇山出仙人,歷朝歷代都有很多的道士在華山隱居,仙風道骨,自在逍遙,其中有一位最出名的道士叫陳摶,在民國以前時期的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是五代宋初時期亳州真源人。陳摶很小時就有很多奇特的經歷,他一生出來就是個啞巴,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啞孩兒」,一直長到五、六歲還不會說話,要不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中國歷史上可能就少了很多神仙的傳說、有趣的故事。六歲的一天,陳摶在水邊玩耍,突然來了一位自稱是毛女的仙人,將陳摶抱到山裡,並用瓊漿餵他。之後陳摶便心竅開爽,智慧大開,還會說話了。毛女將書一冊,放他懷內,又贈以詩云:「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陳摶回到家中,忽然能念這四句詩出來,父母大驚!問道:「這四句詩,誰教你的?」陳摶說其緣故,就懷中取出書來看時,乃是一本《周易》。陳摶便能成誦,就曉得八卦的大意。自此無書不覽,一本《周易》,坐臥不離。又愛讀《黃庭》、《老子》等書,已有出世的志向。十八歲時,父母雙亡。他把家財拋散,分贈給親族鄉黨。自只攜帶一隻石鐺,往本縣隱山居住。後來夢中見毛女授他以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歸虛之法,遂照此修行,足跡不入城市。梁唐士大夫慕陳先生之名,如活神仙,想求一見都不可得。有拜訪者,先生總是側臥,不與人交談。人見他鼾睡不起,只好歎息而去。

人說第一個睡中得趣的,只有陳摶先生。有詩為證: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沒年。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俗說陳摶一覺,睡了八百年。也就是說他睡時多,醒時少。他曾兩隱名山,武當山和華山,四辭朝命,終身不近女色,不親人事,所以步步清閒。而他這睡,也是仙家伏氣之法,非他人所能學的。

陳摶在武當山,隱於九石巖。忽然,有一日,有五個白鬚老叟來問《周易》八卦之義。陳摶與之剖析微理,因見其顏如紅玉,就問他們導養之方。五老告之以蟄法。為什麼叫做蟄法?寒冬時,天氣伏藏,龜蛇之類,皆冬眠而不食。當初,有一人因床腳損壞,偶然取來一龜來支住床腳;十年後移床,那龜還活著,這就是服氣所致。陳摶得此蟄法,就能辟穀。或一睡數月不起。若沒有這蟄法,睡夢中腹中飢餓,腸鳴起來,也要醒了。

陳摶在武當山住了二十餘年,已七十餘歲。有一日,五老又來對陳摶說道:「我們五人,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此地非先生所棲,我們受先生的講誨之益,應當送先生到一個好在處。」於是命令陳摶:「閉上眼睛,不要睜開!」陳摶只覺兩足騰空,耳邊惟聞風雨之聲。頃刻間,腳跟著地,再開眼看時,不見了五老,只見空中五條龍夭矯而逝。陳摶看那去處,是西嶽太華山石上,已不知走了多少路,這就是神龍變化之妙。

陳摶就留居在華山。太華山道士,見其所居之處沒有鍋灶,心中非常驚異,悄悄地去觀察。更無他事,只有鼾睡而已。一天,陳摶數月不歸。道士懷疑他搬往別處去了。後來在柴房中,忽見一物,走近一看,原來是先生。正不知幾時睡在那裡的!搬柴的將柴禾堆積在他身上,直待燒柴將盡,方才看見。又有一天,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裡有一個屍骸,屍骸上已積有一寸厚的塵埃。樵夫心中起伶憫,就去搬動他去埋掉。提起來看時,卻認得是陳摶先生。樵夫道:「好個陳摶先生,不知如何死在這裡?」只見先生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攪醒我來?」樵夫大笑。

陳摶還能逆知人意。在他的齋中有一大瓢掛在壁上,道士賈休復想要它,陳摶已明曉他的意思,對休復曰:「你來我處沒有別的目地,就是想要我的這只瓢。」 於是就叫侍者取來瓢,遞與他。休復大驚,以為遇到神人。有個叫郭沆的,少居華陰,夜宿雲台觀。陳摶中夜時將他呼醒,讓他趕快回家,郭沆猶豫沒有回去;等到天明時,陳摶說:「可以不用回去了。」郭沆還是回家了,得知母中夜時得心痛病幾死,一頓飯的功夫就好了。

陳摶由於廣解眾疑,淨心不為世俗所動,老早就有了高尚的名聲。自然這名聲也傳到了當時的後唐明宗皇帝那裡,明宗恨不得早日親眼一見,一次次派官員帶親筆書信去催陳摶早日相見。陳摶初時不為所動,但對一次次的違抗聖旨也感到不妥,於是便隨使者到了當時的京都洛陽。陳摶見了明宗,只是作揖,就是不跪拜,使滿朝文武大驚失色,後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睡了過去。明宗不但沒有在意,反而稱陳摶為奇人,隨後以貴賓禮節相待,將陳摶送到專門接待聖賢的禮賢賓館。明宗有意勸陳摶當朝為官,為說動陳摶,著實下了一番工夫,但陳摶對高官厚祿,心如止水。最後明宗在大臣的建議下,以色誘惑陳摶,挑選絕色美女三人,送至陳摶住處。誰知陳摶對美女眼都不眨一下,獨自一人睡到大天亮。天明時分,陳摶修書一封給明宗:「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交給三女,然後與明宗不辭而別,飄然出門而去。

周世宗也早就知道陳摶為高人,曾想方設法親自召見,請陳摶給其預測國運。陳摶不便推脫,但天機不可洩,只得送周世宗四句詩,讓周世宗自己去悟:「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這四首詩,本是關於趙匡胤建立宋朝的事,但周世宗沒這悟性,把它全理解歪了。世宗一看,自己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好和自己的姓名一致,詩中又有「長久」 二字,以為自己的江山可以繁榮昌盛萬萬年,心中大喜,對陳摶感激不盡,當下授予陳摶以最高品的爵位,陳摶自然婉言謝絕。周世宗對陳摶之超凡脫俗,極為感慨,給陳摶賜號「白雲先生」。從此,「白雲先生」的名聲便傳遍了天下。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大宋朝,那四句詩才解了謎。「木」字添上一個寶蓋不就是一個「宋」字嗎,宋代周,宋朝國運長久,陳摶早就知道了。

原來在後唐末年,契丹發兵入侵,百姓紛紛往內地避亂。一天,陳摶閒著無事在大街上溜躂,看到一個逃難的婦女,很吃力的挑著一個竹籃在路上走,竹籃裡坐著兩個孩子。陳摶一看,便自言自語賦詩兩句:「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擔挑」,那婦女不知緣由,自然沒有理會。但這兩個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那大的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那小的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趙匡義,那擔著竹籃的婦女,就是後來的杜太后。陳摶在宋朝建立二十五六年前,就已經識破了宋朝的真命天子。

還有一次,陳摶在長安遇到當時在一塊飲酒的趙匡胤兄弟和趙普三人,陳摶將趙普推下酒席說:「你不過是個紫微星邊上的一個小星,竟敢坐在上位。 」趙匡胤自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經人介紹知道是「白雲先生」陳摶來了。趙匡胤見機不可失,便請陳摶預測前程,陳摶不便點破,只是說:「你弟兄兩個的星,比他可要大的多!」趙匡胤從此之後便自負了許多。

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披黃袍、即帝位時,陳摶正好騎驢路過華陰縣,聽到消息後,馬上在驢背上拍掌大笑。眾人都感到奇怪,問他笑什麼,陳摶便說:「你們百姓真是造化,從今以後天下太平了。」 這個事,後來成了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趙匡義即位,每每欲請高人陳摶指點,有恐陳摶不來,便約定相見時陳摶不必行臣子之禮節。陳摶見狀,只得去東京,與太宗在便殿想見。 太宗問陳摶修養之道。陳摶說:「天子以天下為一身,假令白日昇天,竟何益於百姓?今君明臣良,興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榮名流於萬世。修煉之道,無出於此。」 太宗見此,自是更加敬重。

後來太宗發兵征伐河東,派人問陳摶此仗能否打勝,先生在使者手掌中,寫了一個「休」字,太宗知道後,當然不會高興,但大軍已經開拔,卻也無可奈何。再遣人問先生時,只見他閉目而睡,鼾搜之聲,直達戶外。第二天再去看,仍然如此。一連睡了三個月,不曾起身。三個月之後,征伐河東的軍將,果然無功而返。

到端拱五年的時候,太宗皇帝已經年邁,還沒有立太子,心裡非常著急。長子因犯過失已被太宗廢為庶民,太宗於是想立三子襄王元侃為太子,但又不知道他有沒有這樣的福份,能否擔當此重任,於是便決定先請教陳摶,再作決斷。事也湊巧,太宗剛有這個念頭,就有內侍通告說:「有太華山處士陳摶叩宮門求見。」太宗心想怎會這麼巧,立刻召見陳摶。太宗問:「先生來幹什麼?」陳摶說:「老夫知道陛下胸中有疑惑,因此特來相助。」太宗大笑:「我早就知道先生有前知之術,今天之事果然應驗,我現在還沒有立太子,襄王元侃,寬仁慈愛,有帝王的風度,但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福份,因此麻煩先生到襄府看一看。」陳摶一聽這有啥難的,便直奔襄府,但剛走到襄府門口就回來了。太宗奇怪的問:「朕麻煩先生到襄府看相,怎麼不看反而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了。襄府門前,所有奉役奔走的人,都有將相的福分,何必還要見襄王呢?」 太宗一聽,便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便宣詔,立襄王元侃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端拱初年,陳摶忽然對弟子賈德升說:「你可在張超谷鑿一石室,吾我要安息了。」二年秋的七月,石室鑿成,先生同弟子人前往觀之。其巖最高,望下雲煙如翠。先生指道:「此毛女所謂『相將入翠煙』也,吾的歸處即在此?」話還未說完,屈膝而坐,讓門人離去。右手支頤,閉目而逝。年一百一十八歲。弟子環守其屍,到第七日,陳摶容色如生,肢體溫軟,異香撲鼻。弟子將他放進石匣;用數丈鐵鎖將石匣束住,放置於石室。弟子們剛離開,岩石自行崩塌,遂成陡絕之勢。有五色雲,封住谷口,彌月不散。後人稱其處為希夷峽。

後曾與陳摶有來往的八仙之一呂洞賓雲遊雲台觀去拜望陳摶時,見人去室空,曾題《哭陳先生》詩一首,詩云:

天網恢恢萬象疏,和身親來華山區。

寒雲去後留殘月,春雪來時間太虛。

六洞真人歸紫府,千年鸞鶴老蒼梧。

自從遺卻先生後,南北東西少丈夫。

(出自《警世通言》《宋史》)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