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自由廣場

【哲思園地】漫談辯證思考(八)

再談交互主體間的辯證關係(八)

人與人相處,碰到面時彼此打招呼的舉動,也是主體間相互認同的表現。因此有時我們向對方打招呼,而對方卻沒有回禮時,我們會有很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我這個主體沒有被對方所認同,甚至受到了否定。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辯證法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也是根深蒂固的特質之一。

「希望受到認同」,這是人性中最深層的渴望、最迫切的需求,是人性中的一大特質,但辯證的看,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弱點。站在這個自我意識的基點上,從而我們一生所努力的、所追求的、所渴望的,其實說穿了,都是為了尋求他人的肯定,也就是他人的認同。自我意識唯有在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下,才感到安慰,才感到自我的存在與自我的價值。人們追求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不都是在為了以某種外在的「成就」,來得到共同體中其他主體的讚揚、欽佩與羨慕嗎?

現代社會以主體性價值為基點,主體的欲求與滿足是被肯定的、被接受也被允許的。也就是說,人性是自私的,是被認同為天經地義的前提。所以古典經濟學提出「每個人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整個社會就會獲得最大的利益。」就是說主體追求的動機不必以「服務人群、貢獻社會」這麼無私的利他與博愛精神為出發點,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社會就是讓人們去努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也因此造就了這麼個物質文明輝煌燦爛的時代。

但人類的私心與欲望也被開發到最高點,而大自然的資源也被空前地大量開發與使用。人們對於共同體中的生命,思考的基點就是站在「消費者與供給者」的相互關係上。於是商品對於人性影響的好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我能賺錢,就行了!從而造成了奢靡與「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過度的縱欲帶來的各種的文明病,也被當作是消費者需求,而由醫療體系提供治療服務,從而將「濟世救人」也納入了「供給─需求」的經濟體系中。

我們看到兩岸之間無法正常的溝通,不正是彼此間的「認同」不足嗎?能不能「認同一個中國」成了溝通能否進行的前提條件。台灣同胞不再奢想反攻大陸,轉向自我認同,而不再向大中國認同,事實上有很大的成份是不民主、無法治的共產黨極權專制絕非自由民主、崇尚人權的台灣同胞所能認同

「認同問題」成了兩岸間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足見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中,能否認同、認同什麼,實在是思考問題與行動抉擇的關鍵所在。

固然在認同的背後,是存在「利益得失」的考量,但並不絕對,認同的內容是可以高於利益得失。比如中國大陸法輪功學員受到殘酷的打壓,在工作、福利、家庭、幸福、前途的利益得失下,他們仍然堅持對「真善忍」的認同,仍然不放棄對真善忍的信仰。可見認同到最高點,就成了信仰;信仰,是一種極堅定的認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