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人事拍板 凸顯中國官場威權生態
【大紀元3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彥特稿)隨著中國十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今天落幕,香港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的人事案,也以出任政協副主席定案宣告全劇終了。董建華的「異動疑雲」,從消息傳出到定案,整個過程誠如台諺「歹戲拖棚」,同時也凸顯中國官場的威權與現實。
早於中國「兩會」前,董建華將有異動說法就已甚囂塵上,從外界紛紜揣測,及他本人於二日抵達北京準備出席中國全國政協開幕時公開表示,「會在適當時候,對大家關注的問題作出交代」,除加深傳聞的可能性,也透露他對去職「無可奈何」。
有媒體以內幕消息指出,董建華向中國中央表達倦勤之意,純粹是幕僚誤判情勢,使得中央「順水推舟」,結果弄假成真。
但有更多的評論和報導指向董建華辭去香港行政長官的真正原因,與政績不佳、民調低落,中國中央早就有意於香港第二屆特區政府期滿前預作人事佈局有關,又為免難堪,故而安排出任政協副主席。
不論事實上是如何安排,僅從外界臆測、當事人含糊其詞到最後定案的三部曲,就讓人對中國官場的法制化深度懷疑。
多維時報在名為「董建華辭職傳聞與政治常識」的社論說,一個開放社會的政治常識,是政府官員更替的制度化和公開化,是政治信息的透明化,是憲法法律的嚴肅化。對於董建華最初的三緘其口,社論評為「這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對自己的政治責任的褻瀆」。
這又浮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香港的政治生態是什麼?「港人治港」只是空話,處處仍須仰賴中國高層鼻息?
多倫多星報社論認為,董建華倉惶下台後,香港人民仍然沒有選舉特首的權利。中國保證給予香港「高度自治」及「普選」的權利,至今都未實現,而董建華的繼任人選、任期等都由北京決定,北京的作為是不折不扣地干預香港民主。
香港時政評論員黃毓民認為整場戲都是北京做導演,港人全未參與,「搞了香港人十幾天,是因為中央有它的劇本,耍玩虛偽的一套」。
董建華的事例其實宛若中國官場的小縮影,涵蓋當事人的「身不由己」,以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實。
暨南大學教授翁松燃指出,董建華於江澤民和朱鎔基時代深獲看重而起用,起初也頗為樂見董的凡事聽命,可是,董建華欠缺行政能力造成港人、民主派人士及資本家不滿,導致香港情勢混亂,北京當局自然聽到和看到這些現象。
他說,江澤民在位期間,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顧全江的顏面不便撤換,但江澤民於本次人大全國會議全面交棒後,胡錦濤當然會毫不猶豫地要改變這個「負數」問題。
可是,董建華轉任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位列國家領導人,是否意味著塞翁失馬?似未盡然。
翁松燃認為,董建華並非港人晉身領導階層的第一人,現為政協副主席的霍英東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這番更動未必對中國政局會有任何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