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元精良之作遭遇滑鐵盧 刀郎新專輯為何遇冷
【大紀元3月10日訊】(據中華網3月10日報導)去年,神秘歌手刀郎憑藉《2002年的第一場雪》席捲樂壇,270萬張的正版唱片銷量創造了一個神話;今年,刀郎耗資百萬的新作《喀什噶爾胡楊》卻在業界矚目之下遭到了歌迷的冷遇,銷售數字始終保持在首發當天的40萬張。消息傳出,業界反響不一,有為之扼腕的,但更多是見怪不怪,畢竟,第二張專輯遭遇滑鐵盧咒語的,早已不止刀郎一人。
眾所周知,刀郎是2004年唱片界的頭號贏家,然而,他於去年12月18日推出的新專輯《喀什噶爾胡楊》卻讓人大跌眼鏡,銷售數位不僅與唱片公司拍著胸脯的保底數520萬張相去甚遠,甚至在上架兩個月後,銷售排行已落於《2002年的第一場雪》之後。一張是6000元低成本打造的廉價專輯,一張是與著名音樂人李宗盛合作、耗資百萬完成的精良之作,為什麼《2002年的第一場雪》下得“紛紛揚揚”,而《喀什噶爾胡楊》卻只能在唱片架中靜默矗立?這個問題也許是許多人,包括刀郎及其唱片公司百思不解的,所以不妨來分析一下個中原因。
音樂簡單,沒有個性
去年,刀郎(羅林)之所以一夜成名,主要因為新疆音樂、嗓音獨特、旋律上口、歌詞通俗、經典新唱等,然而,刀郎走紅後,無數個“刀郎”冒了出來,關於新疆音樂,甚至各少數民族音樂的專輯也迅速湧進大小唱片店。遍地“刀郎”、遍地新疆音樂,一方面當然說明刀郎很成功,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了他的音樂缺乏個性和難度,易於模仿和複製。而在新專輯中,刀郎並沒有多少創新,而是一味沿襲著上張專輯的風格和唱腔,可以說《喀什噶爾胡楊》和市面上什麼西域刀郎、酷客的專輯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既然如此,人們又為什麼非刀郎不買呢?
流行難久,來去匆匆
經歷了刀郎和其他跟風者鋪天蓋地的集中轟炸後,大多數人對新疆音樂、老歌翻唱等都已經缺乏興趣,部分樂迷甚至因為走到哪聽的都是類似《2002年的第一場雪》的調調而有了膩味的感覺。任何流行都是有時效性的,刀郎也不例外,當網路歌手們帶著《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隻蝴蝶》等走近樂迷、掀起新一輪的流行風暴時,刀郎和他的新疆音樂自然也就成為“過去式”了。
宣傳失敗,雜務困身
刀郎去年“火”了,除了其音樂和嗓音的特質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要數其發行公司採用的獨特宣傳方式:免費派送專輯,讓唱片店及所有能夠播放音樂的場所高頻率地響起刀郎的聲音,聽得多了,自然流行起來。然而,在很多其他唱片公司吸收刀郎這一成功經驗的同時,刀郎的新專輯《喀什噶爾胡楊》卻沒有採取同樣的方式,究竟為什麼呢?原來,上張專輯被眾多盜版分了杯羹的發行公司正忙於打擊盜版,從新專輯上市開始就絞盡腦汁。基於刀郎去年的巨大成功,他們對其新專輯信心十足,對宣傳反倒沒那麼上心,結果從首發量40萬開始,新專輯的銷售就完全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與其發行商一致的是,刀郎自己也沒有怎麼投入到新專輯的宣傳中去,他一邊忙於應付各種官司,一邊繼續像去年那樣故做神秘、遮遮掩掩,以為媒體永遠會幫他免費炒作,歌迷會無條件支持到底。結果呢,一不留神,舊專輯倒還一直熱賣,新專輯卻淪落到乏人問津的地步。
片名拗口,歌曲走味
《2002年的第一場雪》、《衝動的懲罰》、《情人》……刀郎上張專輯中的原創歌曲大多通俗上口,易於傳唱。但是看看《喀什噶爾胡楊》太拗口了,難於流傳。
《喀什噶爾胡楊》與《2002年的第一場雪》最不同的,還要數它高昂的製作費。然而,專輯並非製作得越專業、越精細就越受歌迷青睞,刀郎和幾個網路歌手的大紅大紫都反復印證了這一點。《2002年的第一場雪》雖然被很多專業人士批評為粗製濫造,但它配合刀郎充滿滄桑感的嗓音,讓聽多了主流唱片精工細作的樂迷們耳朵一亮。相反,在李宗盛操刀的《喀什噶爾胡楊》中,複雜的編曲和花哨的配器掩蓋了刀郎音樂簡單、原始、平民化的特色,加上刀郎自己也刻意改進了演唱技巧,更讓他和流行樂壇的眾星星沒有了區別。曾經表示對業內意見不在乎的刀郎,終究沒能我行我素,而當他做到了業內人士所期望的,卻不幸失去了大眾的喜愛與支持。(廣州日報 蘇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