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計制度不透明
【大紀元3月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一日電)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中國統計體系不完善,統計流程不夠透明,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造成困難。
香港大公報今天報導,巴曙松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經濟與衍生商品市場年會」上表示,分析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走向時,政府及其他市場主體一直盯住GDP增長率、貨幣供應量、總貸款、總存款、外匯儲備、CPI(消費者價格指數)等指標。
他認為,與國際上普遍使用的統計數據相比,中國這些指標存在超前性和預警性不足的缺陷。
巴曙松說,國際上對物價指數有詳細的分類數據,通過觀測某一類物價指數就能作出前瞻性的趨勢性分析;對庫存的分析可區分商業環節和生產環節,其中生產環節還可再分為原材料和生產成品環節等,但中國沒有。
以中國大豆加工企業為例,他表示,由於中國沒有公開數據,大豆需求量、產量和庫存等數字,必須從美國農業部和美國大豆協會獲得,隨著美國農業部數據大幅調整,以此為採購依據的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去年出現全行業虧損,釀成二零零四年「大豆危機」事件。
除了統計體系不完善外,巴曙松認為,目前中國統計流程不夠透明,以CPI統計流程為例,從日常消費的各種商品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組成一個商品籃子,跟蹤檢測價格走勢,但這個商品籃子如何構成、怎樣調整、何時調整、調整依據等,中國從未公布過。
巴曙松批評,中國統計體系不完善、不透明及存在缺陷,已給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造成困難。
他建議,中國編制統計指標應向全社會開放,除了政府有關部門,其他市場主體特別是科研機構和中介機構,也可著手建立領先性指標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