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紀元2月3日訊】農曆新年將至,這是中國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
正月初一開年,事先就要依據干支找出當年「開正」的時刻。「開正」的時刻通常很早,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一等時刻到來,就燃放鞭炮,在神佛前擺上各色「甜料」,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迎接新年的到來。舊時的習俗,正月出行經過橋樑,隧道時都要祭橋神,事先準備香及金紙,到橋頭焚香燒金,祈求橋神保佑出行平安。也有人僅燒香,再將金紙繫上紅絨線,放在橋頭,俗稱「壓金」。
台灣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新年歌」,將正月間的行事以歌謠方式逐日記載下來: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折燈棚。
民俗趣談
* 壓歲錢史話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 貼春聯
春聯又叫「對聯」、「門聯」,源於古代「桃符」。古書載:度朔山桃樹蔽日,內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時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這種桃木片是沒有字的。宋代王安石作的詩《元日》中云: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的「符」就是指的這種「桃符」。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 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過去放爆竹有許多講究。大年初一早上一開門的時候或出去拜年的時候要放「開門爆竹」,又叫「開財門」,一般放一掛鞭炮。若未放開門爆竹就出門去,視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後,全家關上門吃團年(團圓)飯,關門放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掛鞭炮,然後閤家圍坐談笑、吃雜食、守歲到半夜或天明。
*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獨有的種繪畫體裁,因在過年時張貼而得名年畫。古代是貼在門上而不是貼在屋裡,古籍載「畫虎於門」、「貼畫雞於戶上」。宋代發明了雕刻板畫以後,稱之為紙畫。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以及花鳥等。
* 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語言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