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指數殿後 環保團體盼加強國際交流
【大紀元2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三日電)台灣在最新的「全球環境永續指數」評比中排名倒數第二,表現僅勝北韓。國內環保團體呼籲,政府不該再關起門來作環保,應積極與國際環保潮流接軌,以規劃未來國家永續經營方向。
由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的2005年「環境永續指數 (ESI)」,是就環境系統、減低環境壓力、降低人類傷害、社會與制度能量、及國際參與等五大項目,對全球一百四十六個國家進行評比。台灣排名第一百四十五,北韓殿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也是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的陳曼麗表示,看到如此差勁的評比結果,除了遺憾、更感痛心,努力這麼久,台灣的環保工作好不容易在近年有起步,但明顯的,連一些落後國家都表現得遠比台灣好。
她指出,五項評比,台灣有兩項吊車尾,分別是環境系統第一百四十六名、減低環境壓力第一百四十四名,這些就是國際開給台灣的「罰單」,提醒環保署不能再只為經濟、產業發展服務、只做表面的污染善後處理,而是該進行更細膩、更前膽的預防性環保工作。
儘管對評比標準及資料依據有質疑,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仍認為排名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呼籲政府應痛定思痛,不能光喊要國際化,卻只會關起門來自己評比給自己人看,忽略國際間的客觀比較。
他說,同樣是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公布的評比,政府不能因為在「國家競爭力」中名列前茅,就沾沾自喜、欣然接受;而在「環境永續指數」中世界倒數,就來質疑評比結果的公正及客觀性。
劉銘龍表示,確有部分評比資料有缺漏或錯誤,如營養不良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一項,台灣以百分之十四的數值遠高於中國的百分之十三,資料明顯有誤。但若從整體評比結果來看,仍算客觀地反映國內經濟發展快速、地狹人稠、環境負荷壓力大的現況。
資料引用有問題或計分方式對台灣有利與否,都不應成為排名落後的藉口,他強調,政府要積極、主動檢查、溝通,並提供正確資訊,使國際明白台灣現況;或學習去年也被列名倒數、今年進步達二十多名的南韓,組成專家小組,對各項國際重視的指標、趨勢進行改善,才是負責任的作為。
劉銘龍說,台灣先天自然資源缺乏,目前又環境超載,主政者如果還不能大開大闔地改革,依舊存著﹁不過只是國際眾多評比中的一項罷了﹂的心態,台灣的環境也只好繼續「爛下去了」。
陳曼麗分析,台灣環境政策的最大難題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頭馬車究竟孰重孰輕上,近來引起極大爭議的大煉鋼廠就是一例。她呼籲,行政院應利用現有機制,統籌相關部會進行環境政策走向的大定調,徹底排除來自經濟因素的環保阻力,才是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