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平宇╱台北報導〕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昨日在台北發表專題演講時表示,他曾在兩岸和平進程中扮演推手角色,現在也依然關心台海安全,他並重申任內的主張,即兩岸問題必須依據「兩岸人民的意願」,透過和平方式解決。
負責主持演講的民進黨立委蕭美琴隨後強調,克林頓對兩岸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不過她也說,如果克林頓能重申台海問題的解決「必須經由台灣人民同意」,聽起來會讓人高興一點。
蕭美琴說,她不清楚克林頓此言是否出於口誤。
克林頓在演講中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相互依存(interdepend )」的趨勢,取代原本僅限於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他期許大家都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更接近和平、遠離衝突。
克林頓昨日以「擁抱人類共同價值 – 共創二十一世紀的安全與繁榮」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我們都應該做的事,就是找到堅定的方向、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加強合作」。
克林頓曾於公元兩千年任期內公開表示,美國「將繼續反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清楚表明北京和台灣之間的問題必須和平解決,而且要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
不過昨日演講中則改以依據「兩岸人民的意願」,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問題,這個說法與現任的布什政府政策一致。
克林頓說,他曾盡力協助海峽兩岸的人民,消除兩岸之間的差異。他以日前前往南亞海嘯災區訪問的經驗表示,海嘯瞬間造成的無情災難,讓當地許多原本對立的政治力量,選擇暫時放棄對立、攜手合作,這就是在相互依存中朝正向發展的具體實例。
克林頓引述英國「經濟學人」報導表示,兩岸在經濟方面的接觸大有進展,報導統計約一千萬中國人,受僱台商投資的企業工作。他也提出兩岸經濟的熱絡,與最近成行的兩岸過年包機有關,這證明他所認為的「相互依存」模式,是可以運用在兩岸關係的。
不過他也坦言,兩岸在政治方面的接觸還沒跟進到與經濟相等的地步。
克林頓說,他並不主張應該假裝彼此之間沒有差異,爭辯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讓真理越辯越明,所謂民主的珍貴,就是必須忍受彼此差異,雖然爭辯難免有輸贏,但這正是不斷前進的機會,更加確信人性共同的價值。
他表示,從台灣的例子讓他確信,只要每當有一個新工廠的建立,一份新的工作讓人做,就讓人民走向希望,而人民每天起床都充滿朝氣,有積極正面的事情可以做,那麼就會遠離毀滅。
克林頓說,他在二十五年前曾經到過台北這個城市,很佩服台灣只有這麼少人口,卻有這麼高的國民所得和外匯存底,台灣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都讓他相當訝異,台灣的民主發展不只是這個地區的民主進程,更是全世界民主進步的發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