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無共識就不做? 彭明敏不齒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范正祥╱專訪

台灣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昨天表示,朝野領袖在處理台灣遭遇的棘手事務,包括正名、制憲及國家定位等問題時,應當創造共識、爭取共識,啟蒙民眾,不應以沒共識當成不作為或擱置問題的藉口。

針對扁宋會引發獨派團體與台聯反彈,彭明敏表示,有機會的話,他會把自己對扁宋會的意見告訴陳總統,在此之前,他不便先對外表達看法。

彭明敏指出,現今朝野政治人物流行一種說法,就是認為「一切事情只要有爭議,無法達成共識,就先不要做,等彼此都達成共識了,再來做」,他對這樣的態度,無法茍同,「我對這種說法很有意見」。

他說,面對難題,朝野領袖應創造共識、爭取共識,這才是「領導者」。領導者應把符合人民的理想、目標,甚至人民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好事,要有勇氣和識見加以實現,啟蒙人民,引領人民,這才是領導者必須扛起的義務。不能凡事靜候民意形成或朝野有共識再來做,那樣就不叫領導者。

他舉例,歐洲農民運動興起時,很多遭奴役的農民也未感受己身境遇不平,甚至還攻擊、殺害一些想幫助農民爭取權益的「先覺」,然而經過先覺前仆後繼,農民終於知道自己該爭取的權益。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勞工運動上。

他說,朝野領袖在處理台灣長久存在的棘手問題時,如果動輒一定要有共識,無共識的就擱置、不做,說難聽點,就是「藉口」,是在「迴避難題」,這不是朝野領導者所當為。

彭明敏表示,如果凡事都要有共識才能做,那麼台灣的民主能有現今的進展嗎?一些先賢過去為了爭取台灣民主做出多少犧牲、奉獻,難道他們也要和那時的當局達成共識才做?他說,「領導者」在面對爭議時,尤其更該表態、站邊,這才是「領導者」。像當大家都對「本國」歷史的定義出現爭議、混淆時,教育部長杜正勝敢站出來清楚表達他認為「本國」就是台灣,這種敢表達主張的做法,才是該有的態度。

他強調,領導者可直接訴諸民眾,透過啟蒙,為該做的事情創造共識、爭取共識,譬如面對正名、制憲及國家定位等問題,陳總統不妨考慮親自透過發表電視或廣播談話,向民眾說明想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