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專欄文集

張清溪:真假斯密—評介《發現亞當斯密》

【大紀元2月16日訊】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因為寫出《國富論》而被尊稱「經濟學之父」。真假斯密?難道還有第二個亞當.斯密嗎?

在歐美,斯密(Smith)是大姓,必定還有人取亞當(Adam)為名,同名同姓應該不少。但我們不講這個,而是直指那位《國富論》的作者。他到底是個什麼人?哪一個才是真的亞當.斯密?

還有另一個亞當.斯密嗎?我們知道,《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是資本主義的基礎,裡面闡揚的是,透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讓「自利的人」可以互利,最後發展經濟。但亞當.斯密也是《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的作者。「道德」?!怎麼一個歌頌道德的人,同時又闡揚自利呢?哪個才是真的亞當.斯密呢?

現代經濟學家很少閱讀《道德情操論》,其實也少有人看《國富論》。但是,經濟學教科書通常會引用《國富論》,整個經濟理論也遵循著《國富論》的基調,所以現代經濟學家對《國富論》有一定的理解。問題就出在這裡,透過這個途徑了解的亞當.斯密,是個一知半解的亞當.斯密。而一知半解有時候比不了解更危險。

為此,被誤解的亞當.斯密很著急,一直想要辯白。怪了,你怎知一個過世二百年的人著急呢?我不知道,是強納森.懷特說的。懷特又怎麼知道呢?他通靈嗎?對了,這就是他這本書的背景與架構。

在這本《發現亞當斯密》(原著Saving Adam Smith,直譯「搶救亞當斯密」),作者虛擬一個通靈的人,亞當.斯密借他的口闡述他真正的理論。這本書頗有看頭,因為裡面不但安排一個愛情故事,還夾雜了一個謀殺、冒險的情節,因此雖然亞當.斯密講了不少「道理」,讀者還會趣味盎然地把書看完,並且得到「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結局。

回到主題,到底哪位是真的亞當.斯密?作者說,講「道德」那位。好,那自利心又怎麼講呢?亞當.斯密說,他講的「自利」(self-interest)是狹義的自利,可以說是「自愛」,是「愛人如己」的那種「愛己」,不包括「害人利己」那種廣義的自私自利;也可以說,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自利。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幸福」是心境平和,而不是財富的多寡。當然,起碼的財富是心境平和的必要條件,但超過這個水準,財富的多少就無關幸福了。

財富有短期增加幸福的效果;但過一陣子,等習慣於這些財富後,幸福會回到原點,就是回到「天然的」水準。這樣,就只有財富的「增加」才能提高幸福。於是只好一直「增加」,這樣貪得無厭,過程中就會敗壞道德,最後也失去幸福。

本書只有一個遺憾。亞當.斯密在論述道德情操時,提到三個因素讓自利的人可以和平相處,而且還互利互助。這三個因素是:良心(由天生的同情心,也就是惻隱之心發展出來)、法律(外在的規範)以及死後下地獄(宗教信仰)。本書發揚了良心道德,最後只講了幾句宗教信仰就匆匆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或許作者是為下一本經濟小說埋下伏筆吧。──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