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門 迎向國際.3
【大紀元2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
星光高雄港
綠色港市藍色公路
高雄港是台灣最大的吞吐門戶,也是全球著名的國際商港,在高雄市持續觀光化發展的同時,這個世界級大型港口也將注入一股富含文化休閒風的新氣象,並且能夠有效利用海洋資源,成為南台灣「海洋首都」國際門戶。
高雄港舊稱打狗港,又有一稱為「打鼓」,當地的生番因為受到倭寇海盜出沒的困擾,就用刺竹做成圍牆,防止外族入侵,而竹圍的番音就是「打狗」。據說有一年,倭寇漂流到此地,便指著港口的山向當地人問路,結果得音「打鼓山」(與高砂音似),這也就是日本江戶時期稱台灣為「高砂」的原因。
十七世紀中葉,鄭成功在此地設營後,漢人移民入墾漸多,使得馬卡道族人只得離家他遷。一八六四年天津條約開放包括淡水及安平等五口通商時,當時是安平附屬港的打狗港就隨之列入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並且開始在打狗港設關抽稅,開啟與國際交會之門。
為了發展南台灣海上觀光旅遊線、整合海陸資源,「國家門戶系列」中的「海洋首都海洋門戶計畫」就規劃了「新光碼頭」、「海岸公園」、「星光大道」、「高雄港旅客服務中心」等計畫,其中「新光碼頭」是以高雄海洋之星的構想,發揮新光渡輪站的機能,整合新規劃的新光路海洋星光大道及海岸公園、國際級郵輪旅客服務中心計畫,未來的碼頭將發展為南部藍色公路旅遊的中繼站,北可達嘉義布袋、台南安平,南到屏東墾丁,陸上還配合有環市觀光火車,同時規劃環市空中纜車。全區整併後可成為航運、觀光火車、纜車、汽車之轉運點優勢,利用海港景觀,創造高雄國際城市及高雄港門戶的新意象。
「高雄海洋首都海洋門戶」計畫由朝日工程公司獲得首獎,他們的設計概念來自門戶是一個城市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海與陸的連接,因此採用地景的策略去建立城市、港地及市民活動之間的關係,將城市風貌與海港水岸融合為一體。
朝日公司在原本封閉的港口中,引入一個波浪狀的有機綠色地貌,以營造熱帶綠色港市的建築景象,透過線性的綠色地景改變舊有僵化的水泥環境,並且妥善地解決基地內人行、車行動線。而這個如波浪狀起伏的新興市民空間,將會穿越進入高雄新興的三多商圈。整個設計案由景觀開始思考,對高雄這個高度工商業化的都會而言,反而比較貼近自然。
建築師小檔案
朝日設計成立於一九九八年,曾與藝術界、商業界與營造界合作過,該公司設計以環境議題為作品特色。成員之一的王家宏曾經參加過二○○○舊金山哈維米克紀念廣場競圖,也參與二○○一年義大利新血液虛擬博物館競圖,以及二○○三年的曼哈頓High Line國際設計競圖。
其中,曼哈頓High Line國際競圖中,以人行步道、景觀與植栽計畫三個相關元素結合,而人行步道包括都市活動、土地使用與月台面上下兩側未來空間使用。景觀則配合基地既有環境來考量,試圖提供居民更多的空間活力。
拉丁富基港
海天地景自然保鮮
從淡水出發沿著濱海公路往金山的方向走,過了白沙灣,順著路標,便會來到台灣最北的石門鄉,接著很快抵達富貴角燈塔山坡下的富基漁港,傍晚火紅的落日下,墨藍的海水,景色宜人。
海拔三十三.二公尺的富貴角,附近有全台規模最大、最壯觀的風稜石,這些八十萬年前火山爆發遺留下來的墨黑色火山岩,成為這裡最大的特色。漁港沿岸不僅有澎湖才看得到的咾咕石層;附近的觀光步道也栽遍澎湖特色植物「天人菊」。
到富基漁港賞落日、吃海鮮已經成為北台灣重要的休閒形態,這裡原本只是個小漁港,還沒進港就可以聞到空氣中漫著濃厚的魚腥味,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裡海產的鮮美和價廉的口碑傳開,販賣海產的攤位也日漸增多,賣的、煮的分工營生,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餐飲經營形態,吸引大批旅客遠來嘗鮮。
長期自成一格的海鮮餐飲與天然的地景美觀間,在商業與旅遊發達後,逐漸失衡,為了增加公共休閒設施,擴展原有的漁港腹地,未來地景改造以營造「休閒漁業」新景象為目標。獲「北海岸套裝旅遊路線」競圖首獎的西班牙築師文森.瓜雅(Vincente Guallart)的設計結合文化、購物旅遊及貿易和會議等功能,將改變富基漁港,讓傳統漁港展現新風貌。
在他的創意下,富基漁港沿岸漁市將立起一座座頂似拉丁帽的建物,活潑有趣的造型一改現有平搭頂攤位的刻板與流動印象。瓜雅從台灣火山石幾何型體得到靈感,由不等腰三角形底上方堆疊菱形的岩石幾何演繹出來,加上三百多年前西班牙人曾攻佔台灣北海岸的歷史背景,過往的文化風貌也因而再顯。
瓜雅為富基漁港漁市與餐廳創造一系列個性十足的屋頂,也運用特殊結構來抵擋日照,藉由自然空氣排氣法來降溫,維持海產鮮度,並且讓漁市和餐廳、商店室內通風流暢。
此外,這些造型屋頂的綠意是由水生植物系統形成,透過水生植物保持水中氧量,同時還可以用來殺菌。經過瓜雅的設計,台灣北海沿岸將展現造型獨特的景觀,在海天地景美觀外也能夠感受到歡樂漁餐氣氛。
建築師小檔案
文森.瓜雅(Vincente Guallart)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西班牙的瓦倫西瓦,二十六歲成為建築師,他擅長設計海岸地景,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納成立事務所,近幾年投入建築趨勢研究。
瓜雅第一個獲競圖首獎的作品是西班牙瓦倫西瓦的Vinaroz港,這個港口的南方是一個布滿岩石的陸岬,還有一個天然的海灘。瓜雅先架設大型水泥棒,然後下方設排水管,再把沙灘建造在水泥棒上方,就形成一座人工木造的島。夏天時可以「泊」在原天然沙灘外,冬季就收進來,讓整個海岸系統有動態感。
活化基隆港
休閒海洋廣場舒緩壓力
基隆港是國際環球航線主要的起運港,也是台灣北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建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的一八八六年,一百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台灣地區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角色。
最近二十多年,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基隆港周邊也高度發展,因為地窄人稠,景觀愈來愈擁擠且雜亂,港口設施和生活設施壓縮成為窒礙的都市空間。透過整個基隆海洋廣場的整建規畫案,從親水遊廊、東岸的和平廣場到文化中心廣場,希望將原有港埠設施及山海自然環境的潛力激發出來。獲得比圖首獎的建築師是拿下富基漁港規畫案的西班牙建築師文森.瓜雅,事實上基隆與西班牙的淵源可以遠溯到十七世紀初。
基隆的舊稱是「雞籠」,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居住地。十七世紀初期,荷蘭與西班牙在東南亞展開貿易及海權競爭,一六二六年時,西班牙率先由呂宋(今天的菲律賓)派遠征隊登陸今天的和平島,並且在島上修築聖薩爾瓦多城來保衛基隆港。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的一九○八年日治的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基隆才開始成為國內外旅客進出的重要門戶。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轟炸基隆,市內大多數的建築被毀,港區幾乎成了廢墟,戰後基隆重建,才回復舊觀,港運業務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前十大的貨櫃港。不過,由於港區腹地狹小,而且緊鄰市區,港務外運輸交通系統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瓶頸,這次透過國際競圖,未來希望基隆港能夠轉型為觀光及親水性的港口。
在整體設計上,以內港與市區接連面上新增海洋廣場,藉此紓解都市空間的壓力。對建築師瓜雅而言,基隆整個都市已經有顯著的發展,現在是一個提昇品質的時機,透過都市規劃試圖創造都市的中心新空間。在文森.瓜雅的構想下,基隆不再只是個吞吐港,不但擁有新的便利設施、休閒空間,而且在不同區域也設立人行道來作連結。
他以橋的設計構成一個中心基礎,並且透過橋上人的活動及人與橋之間的關係來活化橋給人的感覺,以連結都市東西二區,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整合東區生產性的空間,及連結港區基礎設施,加強兩者功能,並在經濟上有互補作用。
他認為,沒有來自港口經濟力量,現今的基隆是無法存在的。但沒有都市有力的支持,港區也不能達到現在活躍的程度。他的設計提供空間一個領導角色,結合的海陸空間,創造外在與內部的分隔,在一片混亂的都市景觀中,讓城市從內部空間開始活化。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