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旅遊休閒

石刻藝術巔峰作 《九層石塔》

【大紀元2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報導

這件被台灣史博館視為鎮館之寶的北魏文物,有著「中國石刻藝術巔峰作品之一」、「現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塔」等重要的涵意。但是,它並不完整,如今放置於史博館的只是「塔身」,「塔頂」則留在山西。

多年前,任職於史博館典藏組的黃永川,曾經寫信給山西朔縣的崇福寺說:「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十年後,黃永川成為史博館代理館長,提到史博館的鎮館寶,依舊直指《九層石塔》。據史博館的典藏記錄指出,「本件石塔為北魏內小臣曹天度於獻文帝天安元年(公元四六六年)為其亡父穎寧及亡子玄明所造。雕刻時間與雲岡初開鑿時代同時,風格一致,為我國最早期的石塔之一。」

這座石塔的塔身共九層,其造型是依《法華經‧見寶塔品》的「七寶塔」變成,「底座正面分三欄,中間刻置香爐及合十比丘,左右兩欄分刻雙獅;座之兩側分刻男女供養人九軀及十軀;底座背面銘刻造像記一二六字及男女供養人像各一。至於塔身第一層各刻有形如漢闕之大方柱一座,各座列刻四排小佛。壁面之正中間設佛龕,前後為釋迦多寶併座、交腳彌勒菩薩。兩側則為釋迦禪座像,法相莊嚴。第二層以上每層作等差級數之有機削減,九層合刻千佛像計一三三二尊。」

這座仿木造建築所建的石塔,如何由遙遠的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原址,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黃永川說,民國初年對日抗戰期間,日人強行搶奪《九層石塔》,當時看管石塔的人不甘文物被搶,故意把塔頂藏起來,於是,日本人只搶走了塔身,塔頂則依舊留在崇福寺。《九層石塔》一度藏於日本東京帝室博物館,二戰後,日本將搶奪的文物歸還中華民國政府,《九層石塔》就在史博館開館第二年成為館藏品。

這座砂岩石塔,高一百五十三點一公分,目前陳列在史博館入口左側,成為常設鎮館之寶。

館藏檔案

背著沉重歷史包袱的博物館似乎不只故宮一家,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要典藏來自河南博物館等所謂「中原文物」的史博館,在尋找本土定位的台灣意識裡,面臨著嚴重的「性格錯亂」。也因此,當國內博物館整合的概念一提出,史博館馬上面臨瓦解的危機。

如今危機並未解除,有人說,史博館內來自「中原」的文物可歸故宮,屬於台灣的文物,可與計畫中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整併,原國家藝廊所收的畫作,也可移交台中的國美館,那麼,史博館就會剩下一棟外觀看起來很中國的「古蹟建築」。

也因為長久以來定位不清的問題,過去多年來,史博館致力於策畫大型的國際藝術交流展,無論是來自歐洲的繪畫或亞非等原始藝術,都為史博館創下叫好又叫座的展覽佳績。然而,一時之間大家都搞不清楚,究竟史博館的典藏特色是什麼?

其實,史博館除不定期推出各種跨國性的海外借展之外,館內的典藏常設展專區也頗有可觀,雖然很難由這些文物聯想「歷史博物館」的特殊面向,但若單就文物的珍貴性來看,相當值得在過年期間逛逛。

史博館內一至四樓為展示空間,常態文物陳列室十餘間,亦即典藏常設展,展出「中華文物通史展」,是以中華五千年歷史文物美術為主題的系列展覽,透過傳世及考古出土的實物展出中華歷史文化。全部展覽概分:新石器時代、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民國等七個展區。第一季共展出館藏歷代文物二百三十餘件。之後更周延地展出各時期文物,每隔三至四個月更換部分展品內容,所以,看過常設展的人,每隔一段時間還是可以再回來。

藝品小鋪

常玉手錶 年輕人愛戴

複製畫、古茶具 招牌藝品

台灣博物館紀念品專賣店觸角之廣,可與故宮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歷史博物館!

史博館除於本館一樓設置文化服務中心供應出版品及複製藝術文物外,另於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免稅商店區、高雄小港國際航空站、花蓮國際機場等,各設有文化服務中心,展示並銷售各種館藏品的複製商品。

於史博館本館附設的文物中心,最受歡迎的衍生商品是複製畫,以史博館附設的國家藝廊為基礎,館內典藏不少繪畫經典之作,尤其是近代繪畫作品的複製畫,可說是買家最愛。其次,如唐三彩、古茶具等複製品,也是史博館的招牌。史博館收藏很多常玉的作品,以常玉的畫作製成手錶的錶面,相當受喜愛藝術的年輕人青睞。

此外,史博館的出版品也常見佳作,如最近才剛下檔的「古剛果文物展」,隨特展出版的導覽專書,兼顧深入淺出、完整好讀的特質,是國內特展專書中少見的佳作,即使錯過了台北的檔期,也能由導覽專書中充分領會剛果藝術的原始之美與趣味。

館長私藏

最愛骨董花器

歷代飾紋「花」心思

在史博館任職三十年,每天與文物為伍,黃永川自己也是個骨董收藏家,不過,他的收藏主題很明確,專收「骨董花器」!

「其實,一方面也是為了研究,才收藏骨董花器」黃永川說:「早期喜歡文房,現在喜歡漆器,但最有系統的收藏則是骨董花器。」民國七十五年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成立,黃永川以創會召集人兼任董事長,展開二十餘年古典花器研究。

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供花」的古典插花藝術,到了明代逐漸蔚為藝術類型,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歷史。以陶、銅、瓷等不同花器來插花,或以盆、瓶妝點花型,不僅各有不同美感,且有不同涵意。不同時代,花器飾紋的流行也有不同。這都成為黃永川的研究主題。

在研究的過程裡,黃永川也量力買了許多骨董花器,其中《唐雙耳獸面紋銅壺》、《清紫砂梅花紋長頸瓶》及《清紫砂蘭紋方瓶》,是多年來收藏的最愛。長年累積研究成果,也逐一發表為專書,並配合中華婦女蘭藝社在史博館舉辦多次花藝與花器特展。

迎新畫題

海中異寶光彩奪目

●澎湖考古貝類標本

記錄海域生態/一樓

海中除了珍珠可以變飾品,珊瑚、貝類可以成展示品之外,還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瑰寶,在新年前才登場的「海中異寶」特展,就以此為主題讓人目光驚豔!

珊瑚、珍珠、貝類、文石等與海洋有關的奇珍異寶都是台灣產業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珊瑚色澤優美,可以製成各種高貴的飾品,本展從回顧台灣珊瑚漁業的歷史,到欣賞台灣珊瑚工藝的成就,進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重新為台灣的珊瑚定位。

貝類是人類使用最為廣泛的海洋資源之一,台灣原住民泰雅、排灣、阿美等族以貝殼作為材料或裝飾的衣物,先民以貝類作為裝飾製作螺鈿傢具。此次也展出史博館歷史考古小組於澎湖考古所挖掘的四十五件貝類標本,顯示不同時期澎湖海域的貝類生態。

另外,依據文獻記載,文石自明末清初即為官侯珍愛賞玩的寶石,本展也由回顧文石的形成及歷史,文石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文石產業興衰之歷史文化背景等,反思人類與自然生態利用的關係。(//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