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一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依照憲法規定,每年年初均會向國會進行國情咨文報告,說明聯邦政府施政現狀與方針,在三權獨立的美國政府體系中,是美國少數行政權能與立法權直接交鋒的機會。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咨文演說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演進,已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更有許多趣聞與傳頌久遠的故事。
曾有一段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美國總統不親赴國會進行演說,而是擬好講稿交由國會工作人員代為宣讀。這種變革始於第三任總統傑弗遜,這位總統認為總統赴國會演講就有如君王赴議會演說,不適合新興的民主共和國。這樣的理由很漂亮,然而卻有人傳言,這是因為傑弗遜不善言詞,一向不喜歡公開演說。
歷來美國總統的咨文演說,以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最為撼動人心。在歷經美國內戰的動盪年代,林肯決意為黑奴帶來自由,不惜挑戰南方農業州。林肯在一八六二年十二月一日發表咨文演說時說:「我們不能逃避歷史。我們,包括本屆國會與本屆政府,無可避免地將名載青史。」
他說:「賦予奴隸自由就是賦予自由人自由。這條道路是光明的、和平的、寬大的與正義的,遵循這條道路,我們必將獲得永久的讚賞與上帝永久的祝福。」這段演說內容讀來鏗然,悸動人心。歷史學家斯勒辛格讚其為「最雄辯的咨文之辭」。
戰亂時期的咨文總能在歷史留下一席之地。一九四一,歐戰已點燃戰火,小羅斯福在當年的咨文演說中提出著名的四大自由,包括言論與表達自由、崇拜上帝的自由、不虞匱乏的自由,以及沒有恐懼的自由。小羅斯福的演說更為美國參戰定下基調。
演說是在國會山莊進行,參眾兩院議員自是當然聽眾。然而,國會議員也不是只會乖乖聽演講。一九六六年,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在演說完後,兩名共和黨參議員透過發表共和黨對咨文演說的回應,其中一名議員就是後來的總統福特。
布希總統即將進行連任後的首次咨文演說,鑒於二零零二年演說中邪惡軸心一詞不但引發國際震撼,更主導了此後的美國外交政策,目前全世界都等著看明天的演說內容,而這似乎也再一次彰顯美國國情咨文演說不只影響國內,甚至會波及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