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維助╱特稿 第六屆國會龍頭選舉結果今天揭曉,代表藍綠陣營參選者,均宣示要建立新國會文化,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國會議長?顯然更值得深思。
就憲政體制而言,九七年修憲後,台灣以「改良式雙首長制」為憲政藍本運作,已形同半總統制;更貼切地說,這幾年國會多數聯盟與總統所屬政黨不同,少數政府或分裂政府才是現階段的政府寫照。換言之,實際政府運作模式已傾向總統制。
在釐清憲政體制的現實概況後,對於台灣國會議長的角色扮演,自然能有深一層的省思。
在總統制國家,行政、立法二權相互制衡,甚至分庭抗禮,當國會議長與總統同一政黨時,國會自然配合推動執政黨的政策,但黨團自主性仍高,行政部門難以干預;若國會議長與總統分屬不同政黨,議長將以「國會政黨領袖」之姿,領導在野陣營監督行政部門。以當前的國會政黨版圖來說,「藍大綠小」的結構態勢分明,加上王金平與無黨籍立委互動良好,使得代表藍軍參選國會龍頭的王金平選情自始即「相對穩定」。
不過,此次國會正副龍頭改選,相關惡質選風傳聞也跟著甚囂塵上,對於亟需建立新形象的國會來說,不啻為一大打擊,自詡要承擔國會領航重任者,更不應放任此惡習污染新國會。
在藍綠對抗氛圍的籠罩下,第六屆立院恐仍將處於意見分歧的狀態,由於立院是合議制機構,國會議長除須具備足夠的整合能力,能否擁有多數聯盟的奧援,也是議事及政事推動順暢的關鍵,否則光是協商恐怕就阻力橫生。
因此,居於少數的泛綠陣營,若無「穩定」多數席次相助,其主導下的國會運作,確實會面臨較多的困難;而若以國會多數聯盟共主之姿登上議長寶座,如何領導國會展現理性監督制衡功能,揚棄「為反對而反對」的不理性路線,使國會成為台灣理性監督力量的中樞,責任更為重大。
新國會的領航者今天將誕生,此人除了是國會權力中心象徵外,也是未來領導國會與總統及行政部門相抗衡的關鍵人物,如何為良性的朝野互動寫下新猷,更是責無旁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