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中日關係急劇惡化的背後
【大紀元12月6日訊】今年10月17日,中國「神州六號」返航。當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再次參拜了靖國神社。北京對此做出強烈反應:召見日本駐華大使,當面抗議;取消日本外相到訪;並可能召回駐日大使;或繼續回拒雙邊首腦會談。
日本方面的參拜,顯然並非無意的安排。兩年前,中國的「神州五號」升空,日本中止了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即日元貸款。當時,日本國內的輿論是,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威脅,尤其中國軍事威脅。中國「神州六號」升空,又激發起日本人空前的危機感,日本輿論認為,二戰後的和平憲法,限制了日本太空科技的發展,日本急需奮起直追。
面對北京的強勢壓力,這一回,東京方面表現出罕見的強硬。日本外相表示:日本出於對侵略戰爭的負罪感,長期對北京保持低姿態,甚至「順從」,而今,是爭取「平等關係」和「說出真話」的時候了。
如此硬碰硬表明,中日關係的全面惡化已經不可避免。為此,也影響到兩國經貿往來。中國國家統計局負責人聲稱:中日政治關係不融洽,將影響到經貿發展。事實上,作為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日經貿依存度極高。投到中國的外資中,日本資金佔到10%,雙邊貿易額則佔到中國總貿易額的15%.日本一度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隨著雙邊政治關係的惡化,雙邊貿易連年停滯或下滑,去年以來,日本已經降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關心中日關係的日本商界,目前成為溝通兩國的橋樑。9月間,日本最大商會「日本企業聯合會」(經團連)主席、豐田汽車董事長奧田碩兩度穿梭北京與東京之間,與中共領導人會晤,為兩國領導人傳話。政治僵局,需通過商界領袖來活絡,反映中日關係已經倒退到建交前的水準。
日本商界領袖能夠擔當傳話的角色,說明日本早已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商界人物與政治人物具有同等份量。反觀中國商界,卻無人能擔當、也無人敢擔當此角色,因為中國商人們至多只有經濟權利,而沒有政治權利,尚停留在經濟動物階段。
針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韓國政府也反應強烈。然而,韓國政府的態度更真實,中國政府的態度更虛假。因為,韓國是民主國家,政府需代表選舉它的民眾民意。中國是專制國家,政府只需代表它自己,而對民意則可以任意操縱。
歷史上,日本侵略過中國,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然而,今天,日本早已轉型成為一個民主國家,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共仍然奉行專制與獨裁,繼續為禍中國人民。中共一再指責日本「抹殺歷史」和「拒絕反省」,但誰都知道,「抹殺歷史」和「拒絕反省」的,恰恰是中共自己。對大躍進、大饑荒、文革、「六四」屠殺,等等,中共都一概地「抹殺歷史」和「拒絕反省」。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是歷史,是過去式;中國共產黨壓制和迫害中國人民,卻是現實,是進行式。
中南海心下明白,中日關係的癥結包含更多因素:東海資源之爭,釣魚島主權之爭,尤其是,日本對台灣的支持。中共只緊緊抓住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來說事,也是為了掩飾中共在其他問題上顯得相對差勁的表現。況且,炒作其他話題,可能使中南海或自設陷阱,或騎虎難下,而唯獨炒作靖國神社問題,風險最小,對中南海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共持久地製造仇日情緒,固然是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使之淡忘中共的劣跡和國內的矛盾。但與此同時,不管它有意還是無意,都為新一輪中日衝突、乃至中日戰爭,營造了氣氛,埋下了伏筆。
比如,中日之間的海洋資源爭端,趨於白熱化。9月份,傳出中方已經開始在東海海域開採天然氣,日方聲稱「天外天」油氣田位於雙方爭議海域,中方擅自開採已經侵犯了日方利益,是嚴重的挑釁行為,因而向中方提出抗議。中方認為,該油氣田位於中線內的中方一側,同時不承認日方所說的「中線」。兩個具有爭議的油氣田,位於中日海域中線附近,分別被中方命名為「春曉」和「斷橋」,被日方命名為「白樺」和「楠木」。
去年10月和今年5月,雙方曾就此爭議舉行磋商,但兩輪磋商均告失敗。中方的開採行動,就緊接在這兩輪磋商之後。中方之所以急於動手,除了因為國內能源吃緊、急需到處挖掘填充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吸取了釣魚島爭端的教訓,當初,日方主動,中方被動,多年下來,釣魚島終於被日方「實際佔有」和「有效控制」,中方除了表達口頭上的「遺憾」和「抗議」,實無計可施。這一回,中方打算傚法日方,先行佔有,再行談判,以掌握主動權,在談判中居於優勢地位。
除了首先開採,中方還有更大膽的舉動。今年9月9日,即日本大選投票前兩天,中方戰艦突然出現在這片爭議海域,引起日方高度緊張。中方聲稱只是「例行演習」。日方則指出:當時,中方一艘導彈驅逐艦,已經將塔炮瞄準日本海軍的一架P-3C巡邏機,是一種「明顯的威脅」。這類情節表明,中日衝突,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針對驟然升溫的緊張對峙局面,在日方的要求下,今年10月1日,中日雙方舉行了緊急磋商,但仍然沒有打破僵局。日方建議在中線兩側「共同開發」,中方雖然表示這一方案「可行」,但未做承諾,因為,中方還沒有承認日方所說的「中線」。雙方還將舉行磋商,看來,有關爭議將成為「拉鋸戰」或「持久戰」。
在這一番爭議中,看上去,日方姿態低,甚至有些低聲下氣;中方姿態高,甚至有些盛氣淩人。這似乎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提高了,說話的聲音也大了,所謂「財大氣粗」。但仔細分析,問題卻沒有那麼簡單。
回顧十九世紀末期,中日海上爭霸,在海軍建設方面,中方大張旗鼓,日方卻不聲不響。最後在黃海決戰、即「甲午海戰」中,日方大獲全勝,中國海軍(北洋水師)竟全軍覆沒。而那時,中國海軍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大強於日本海軍。最後,人們認識到,落後的制度和腐敗的官場,是中方慘敗於「甲午海戰」的致命死穴;日本經「明治維新」和君主立憲之後,在制度的先進性和人心的凝聚力方面,遠遠超過中國,因而敢於在海戰中以弱勝強,以精神戰勝物質。
今日之中國,雖然經濟有所發展,國力有所增強,然而,落後的制度,腐敗的官場,渙散的人心,依然如故,與百年前相比,殊無二致。況且,經濟和國力的增強,也僅僅是相對於二十年前而言。實際上,中國目前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還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多、不到三分之一;海軍方面,中國軍力還遜色於日本軍力。
中方唯一可以仰仗的,是手中的核武器。然而,作為終極武器,核武器又豈敢輕易出手?以核制核,日本背後,還有美國。中方焉能不投鼠忌器?也就是說,排除核武庫,就相對優勢而言,中國當前的國力和軍力,還不如百年前的滿清。如果中日再行海上決戰,中方未必就有贏的機會。
看上去,當年不抗日的中共,而今似乎已經不太怕日本人了,躍躍欲試,要試一試自己吹噓的「綜合國力」。中南海心下想的是,要唬住台灣,一定先要唬住日本,因為日台親善。然而,要唬住台灣和日本,中南海還需要唬住美國,因為這裡有「美日安保條約」和美國的「與台灣關係法」。能不能唬住美、日、台?中南海應該先回頭看看自己身後,那陳舊黴爛的制度,腐敗透頂的官場和怒目而視的人民。
--轉載自《北京之春》網站(//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