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飲食文化

春降雪 秋變奏

品真茶人 談高山茶的省思(下)

【大紀元12月26日訊

(三) 台灣高山茶逐年下滑的省思

台灣上百年前即有高山茶,但那時茶山的農戶,都是屬於茶菜果竹兼作、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著名的如嘉義梅山鄉龍眼林,當地耆宿口傳茶品:一眼二頂三埔中,在清代梅山龍眼林茶已聞名遐邇,其品質甚至超過凍頂茶,第一是龍眼林、第二凍頂、三是名間的埔中茶;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有一派清初製茶古法,在龍眼林已傳了兩百年歷史,香火已到了第八代,是現今福建武夷山早已失傳的手工葯茶古法烏龍。

現代的高山茶,起因於凍頂山半球型烏龍的轉型,當然也有比賽茶進入顛峰期的推波助瀾,如民國70年(1981年)的霧社、盧山茶,72年(1983年)阿里山石桌茶,有幸喝到當年高山茶的朋友,都會驚為天人!那豐富的膠質與森林的芬多精,源自幼樹新栽的零污染茶園,後來茶就愈種愈高、愈深山,大約在十年前(1994年)我涉獵的高山茶品目相當繁雜,基本上都找有機茶、野化茶;如當時的阿里山石桌品質較差時,我們找到了眠月線2000公尺塔山的自然茶,其香韻有如法國香水般優雅(台北茶人程醫師形容),我們這裡主要說明:當初許多頂尖的高山好茶,因坡地、植被濫墾,加上農葯、化肥甚至除草劑的引用,茶質在2~3年內極速下滑,有些茶園甚至有萬劫不復的滄桑感,栽茶辟園並不見得會破壞高山,但必須遵照古法及有機、野化管理才行。

茶樹生長受日照、雨水、雲霧、晝夜溫差及四季嬗替的影響,古代智慧的中國人,將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至大寒,進退有序、周而復始,茶農採茶順應天時與氣候條件安排做茶,奈何近幾年來節氣與氣溫大亂,該冷不冷、該熱不熱,如今年初春三月竟然下起罕見的春雪來,台灣山坡地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茶園皆受害嚴重,原本綠油油的嫰芽凍傷壞死,此時茶樹本能的從下面再度發芽長葉子,第二次的芽葉已不具有正春茶氣,滋味較淡薄、無力,而海拔1600~1800米的奇萊山麓野化茶剛好躲過此劫,做出來的品質與往年類似,原因是:奇萊茶擁有大片森林做保護,沒放肥料、野化生長緩慢的關係,三月天茶芽尚未形成,下過雪對野茶的影響很低的。

今年台茶多災多難,8、9月多次颱風襲擊,平日濫墾、水土不保的茶園慘遭崩毀命運,而中、低海拔茶園所製的秋茶,味道偏澀而淡,連野化成長的奇萊秋、冬茶也受到干預,記得九月中旬秋茶剛寄來,每次泡每次難喝,不是淡而空泛就是苦而嗇心,此茶明顯感染到颱風的狂野與激水,品飲時有不安、阻澀的感受,末世人類無端造惡,當大自然反撲人類時,「茶」真的會一五一十的告訴你!





11月下旬冬茶上市,回顧全台9月份到11月中旬的天候可算平平,開湯鑑賞奇萊冬茶,赫然發現第一泡有點難喝,還有秋颱雨尾掃到的感覺,可是第二泡、第三泡…愈來愈好喝,仍保有往年鮮爽、靜謐的特質,畢竟森林邊緣的茶,根底較深厚,比起一般的冬茶要有質感、有厚度,茶案幾經演練,發現今年冬茶不怕久浸,要浸個1~2分鐘以上茶湯才會平順好喝!





此時想起了奇萊秋茶,此茶經2~3個月自然陳放後,再度開湯審評,發現秋茶已能平順表現,其內在物質如苦、澀…等經自行沈澱、調節,茶湯變得香氣幽雅、湯水結實,我想我還是沒買錯,忠實選擇有機茶、野化茶樸實真味的同時,我們得先接受天災天譴所帶來的苦果與變數,因為茶本身畢竟淨潔無污染,好似善良的修行人,度過921大地震、龍王颱風一般,茶經過時間的洗鍊與沈澱,依然能散發出茶之原質與甘醇!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