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自由寫作獎和第一屆林昭紀念獎今揭曉
【大紀元12月20日訊】獨立中文筆會12月20日於中國北京發佈新聞通告,決定將第三屆自由寫作獎授予現居北京的作家吳思。
為表彰面對政治迫害或被剝奪人身自由的逆境不屈不撓高揚自由寫作精神的中國年輕作家和知識份子,獨立中文筆會於2005年首度創設的林昭紀念獎也同時揭曉,首屆獲得者是居住長春、現年32歲的大學女教師盧雪松。
成員遍及中國境內及海外包括東亞、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區的獨立中文筆會創辦四年多來,以弘揚中文文學和捍衛言論自由為宗旨,積極宣導和踐行自由寫作精神,促進中國社會言論自由和公民文化建設,並在廣泛的國際範圍與國際筆會及各友好筆會團體等全面合作,聲援和營救因言獲罪的獄中作家,推動人權狀況的改善,贏得了眾多獨立知識份子和民眾的關注和支持,也受到國際社會和輿論的高度矚目。自由寫作獎和林昭紀念獎的創設與頒佈,為實踐筆會宗旨樹立了鮮明的標誌和方向。
本屆自由寫作獎與林昭紀念獎的提名階段在今年8月展開,11月中截止。受理提名並進行初選評議階段工作的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委員會分別陸續收到會內外人士的多項提名,最後確認第三屆自由寫作獎候選人為廖亦武、汪建輝、吳思、楊春光(去世)和張林(系獄),首屆林昭紀念獎候選人為井蛙、盧雪松和楊銀波。
經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委員會初選、理事會決選,於日前產生評選結果:吳思獲第三屆自由寫作獎,盧雪松獲首屆林昭紀念獎。
獨立中文筆會秘書處20日也同時發佈第三屆自由寫作獎授獎辭和獲獎人吳思的獲獎感言,首屆林昭紀念獎授獎辭和獲獎人盧雪松的獲獎感言。
吳思,男,1957年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農民日報》任編輯、記者,1993年任《橋》雜誌社副社長兼中文版主編。1996年底至今任《炎黃春秋》雜誌執行主編、副社長。近年來出版有《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等著作,在公眾知識份子社會影響深遠。
盧雪松,女,1973年生於長春, 1996年獲吉林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1999年至2001年在吉林大學文學院就讀碩士學位進修班,學習現當代文學。現系吉林藝術學院戲劇文學教研室教師,從事傳播學及中國電影史等專業的教學與研究。2005年春夏之間,因在課堂上及課後與所教學生探討文獻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等文化學術問題,遭學校強令停課,並因此被當局非法取保候審。此事件被稱為「盧雪松事件」引發海內外公共輿論的巨大反響。
獨立中文筆會2005年第三屆自由寫作獎頒獎詞
在眾多候選人中,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決定授予吳思先生獲得2005年度自由寫作獎,以表彰他對自由寫作精神的堅守發掘。
中國大陸的寫作者,多跟官學、專制的體制及其生活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宿命對中國的寫作者構成了持久的挑戰。這專制甚至能夠把那些最具有個人性的作家、最具有自由傾向的學者收編為國有,徵用為政教合一下的學術文化的裝飾品,如巴金先生、費孝通先生、馮友蘭先生等都曾如是。這種政教合一的黨文化或體制文化對人性的侮辱和損害,使得這些寫作者們大多成為犧牲,難以進入人類文明構築的寫作傳統的殿堂,難以展示人性的高貴美好,難以推動我們中國人生命的自我完善。
90年代末,吳思進入公眾視野的時候,中國的寫作者們為回應挑戰進行了不少的努力,先鋒寫作、私人寫作、下半身寫作、公民寫作,等等,都企圖擺脫專制生活的寫作品性,而能夠直面人和文明的真相。其甚者,則明確要求體制外寫作。這些努力有大有小,成就有高有低,但都說明,在中國,對自由寫作的要求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吳思先生雖然身在體制邊緣,卻有著無所謂於體制的健康心態,在眾多體制內的寫作者不得不進行「算計」「辯解」的寫作裏,吳思先生的「利害算計」是最為公開的、透明的、誠摯的,他以身檢驗著我們生存的底線。
吳思先生的寫作少而精,沒有任何假借地進入了公共領域。他的《潛規則》和《血酬定律》等歷史著述,是當代中國不多見的具有公共影響的作品。他獨創的概念之多在同輩作家中是少見的。如「潛規則」、「血酬」、「合法傷害權」等,都是寫作者們夢想不得的思想性貢獻。這些概念已經成為當代漢語最活躍的辭彙之一,被廣泛地用於學術研究、時政評論、大眾傳媒(如諸多電視主持人也常用「潛規則」這一術語)。思想觀念能產生如此廣泛的公共效應,可見其巨大的解釋力和涵蓋力。
他的寫作文史兼備,融於既邏輯貫通又生動通俗的敍述語言之中,對中國歷史作出深刻而獨到的思想透視。或者說,像他獨創的那些具有高度解釋性和涵蓋性的概念一樣,他的語言在當下中國的歷史寫作中也堪稱獨創,一種簡潔有力、直率躍動、不乏幽默的剝筍式寫作;他用「重講歷史故事」的方法,層層剝掉大話厚硬的歷史包裝,引導讀者漸入中國文化的內核,故事講完,讀者也就隨之豁然開朗。
在中國繁榮論和中國崛起論叫囂得讓中國人自己大都相信的時候,在中國人多以為「這裏就是現代性,就在這裏跳舞享受」的時候,吳思先生從歷史老人那裏借來了「奧卡姆剃刀」,他那「片面的深刻」有力地拷問著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他承繼五四新文化運動、80年代的文化啟蒙等史觀傳統,指明了我們中國人的來處和去處;他令人信服地證明,我們要真正提升自己的文明或人性水準,我們要獲得人性的自由和機會,還需要艱苦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吳思的寫作屬於真正的個人寫作。他首先在官學之外,其次在學院體制之外,最後在學術寫作規範之外,進行只屬於他獨特的自由地表達。他打破了中國當代虛幻的寫作分工現象,不為官話、翻譯話、學術語言所動,而直接訴諸於人的日常經驗和超驗體驗。儘管官學惱火他顛覆了對歷史寫作的意識形態操控,學院輕視他的觀念先行或片面深刻,他不囿於傳統的學理或學術規範的思考方式及表達,也的確與主流知識界有著不小的距離;但他的寫作,既是真正的獨立思考,也因而真正地屬於民間大眾。在官學和知識精英們都心儀於文化專制傳統或文化保守主義之際,吳思的歷史祛魅工作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
吳思先生是真正深入中國歷史的思想者,是把歷史真相生動地講述給我們聽的有心人,在他對歷史的梳理裏有著對當代中國的溫情和夢想。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筆會願意借此機會向吳思先生表達敬意,他榮耀了自由寫作、豐富了自由寫作。在吳思先生的言路和思路裏,有著堅韌而靈動的民間草根願心,這可能是比他創造的概念更大的貢獻,他不是顛覆、否定、進行不可調和地批判,而是提供對話、表述,提供人人可以通感通約的理性識見。
在吳思先生的寫作裏,有著中國智慧的寬容、坦誠及和解意願。
中文作家獨立筆會發佈
2005年12月19日
(//www.dajiyuan.com)